讓數字世界更平等可持續
胡厚崑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輪值董事長
數字技術正在重塑我們的世界。我們在見證全球數字化進程加速的同時,也看到數字鴻溝在進一步擴大。全球還有27億人仍然沒有被網絡覆蓋,而在已經聯網的人中,許多人只享有基本的聯接,即使有網絡,卻不能或不會使用:不能上網課的孩子、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期待就業的鄉村待業青年等都被排斥在數字發展機會之外。
如何填平數字鴻溝,讓每個人都參與到數字世界,共享數字紅利?
同時,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也越來越不堪重負:生物多樣性喪失,地球生命力下降,人類每年生產、消費、生活所消耗的自然資源,需要1.75個地球!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如何讓世界在一個地球的范圍之內可持續地發展?
我們的答案是,善用數字技術,推動數字包容。
2019年,在巴塞羅那召開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我代表華為發起了TECH4ALL數字包容項目。四年來,我們攜手全球合作伙伴,聚焦公平優質教育、保護脆弱環境等領域,推動數字技術如寬帶聯接、物聯網、云與AI等,通過與創新的應用和內容的結合,助力世界包容性地、可持續地發展,為偏遠地區弱勢群體和環境保護帶來切實的、長遠的改變。
在包容性方面,TECH4ALL 致力于通過數字技術推動社會更平等、包容地發展,彌合數字鴻溝。我們關注殘障人士、偏遠鄉村師生、女性等群體,通過開發具備信息無障礙功能的產品及服務、開展數字教育項目等形式,讓弱勢群體也能接入網絡共享數字紅利。同時,我們通過持續技術創新,如RuralStar農網解決方案,降低偏遠地區聯接方案部署的成本和難度。華為承諾,到2025年將為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2億偏遠地區人口提供聯接到數字世界的能力。當前每月有440多萬視障用戶和80多萬聽障用戶通過華為終端無障礙功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截至目前TECH4ALL教育領域項目全球受益人數超過22萬。
在可持續性方面,我們首先關注自然資源可持續這一個重大挑戰,致力于用數字技術推動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利用。我們與環保組織等伙伴一起,積極探索用端-管-云協同的解決方案提升生物多樣性監測和保護效率,進行實時預警和智慧保護,用科技守護自然。我們的方案部署在菲律賓、毛里求斯、墨西哥、意大利等國家的自然保護地,讓巡護員的工作更安全與高效,同時,也可以讓生態學家和公眾更好地了解自然,進而保護珍稀動物,如智利的達爾文狐、中國的海南長臂猿、愛爾蘭的鯨豚等。截至目前TECH4ALL環境領域項目助力全球46個自然保護地更高效地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另一方面,我們把可持續性也延展到了數字世界。當數字世界來臨,基礎的數字技能將是每個人得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我們尤其關注待業青年、老年人、青少年等群體,面向他們開展各種基礎數字技能培訓以及科技興趣課程。由二手集裝箱改裝并太陽能供電的移動數字課堂卡車(DigiTruck),穿梭在肯尼亞農村和法國的社區中,為5000多名待業青年和老人提供基礎的數字技能培訓,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好地享受數字世界的便利;在中國偏遠鄉村地區,2500多名小學生通過“科技小學堂”項目,學習結合ICT技術和最新實踐開發成的STEAM課程,在項目制和跨學科學習、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激發科技興趣、提升數字素養。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數字技術和多方合作是推動更平等可持續的數字世界的關鍵使能器。在全球項目落地的過程中,以聯接、云與AI、智能終端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基于華為云、昇騰、鴻蒙等數字平臺,使能越來越多的伙伴開發了信息無障礙、教育、環保等領域的軟件和應用,為應對平等和可持續性方向的社會需求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獨行快,眾行遠。TECH4ALL項目通過與政府、客戶、國際組織、科研機構、NGO等多方伙伴跨界合作,共創社會價值,讓數字技術更加普惠。
華為的愿景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我們將持續推進技術創新,與伙伴們一起,共同建設一個更平等可持續的數字世界!
實現普遍數字包容的關鍵要素
Derek O'Halloran
“塑造數字經濟與新型價值創造的未來”平臺總監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委員會成員
2019年,大約有36億人(占全球人口的48%)仍然沒有網絡連接。到2022年10月,這一數字變為了27億,即全球80億總人口的34%。
這是巨大的進步,但考慮到世界上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無法參與全球經濟,我們依舊任重道遠。
全球新冠大流行導致數字化應用激增,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轉移到了線上。這也表明,當個人和社區得到數字化賦能,醫療、金融、教育,以及對中小企業和農民的支持服務可以變得更加普遍、有效、可負擔。
然而,無法使用或負擔數字化服務也可能會使個人和家庭被排除在社會之外,難以獲得機會。疫情期間的學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與線下面對面的模式相比,在疫情之前就具備遠程教學和多模式學習知識和經驗的公共教育體系明顯表現更優。
對弱勢群體和社區而言,缺乏關鍵基礎設施和兼容設備、難以負擔數據包價格,以及缺乏使用互聯網所需的基本技能,是其面臨的關鍵挑戰,需要長期的解決方案。
建設經濟上可持續、包容、可負擔的數字服務生態以克服上述挑戰,需要大家通力協作,需要技術提供商、運營商、政府、投資者和生活服務行業之間的跨部門合作。
世界經濟論壇“愛迪生聯盟”(EDISON Alliance)是一項致力于推動數字包容的全球運動,包括華為在內的100多個公共和私營部門組織參與其中。愛迪生聯盟將數字包容作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基礎,旨在確保每個人都能夠負擔參與數字經濟的成本。
這包括將志同道合的組織和機構聚集到一起,利用這一全球跨部門生態確保所需的合作取得成功,助力同行之間相互學習。這一社區積極尋求宣傳、加速推動最成功且最具潛力的計劃,進而贏得他人的支持。
為彌合融資、監管和政策的差距,從而在未來十年內實現普遍寬帶接入,推動公私合作至關重要。更廣泛的互聯網接入和更負擔得起的數字服務可以阻止現有差距的擴大,并確保世界上另一半的人口能夠被連接。
為了讓世界更好地恢復,各國政府必須將數字化嵌入到所有的國家優先事項中,并建立橫向和整體的治理方法促進必要的政策、監管和經濟環境,聯接未聯接,向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
這將帶來新的商業市場增長,個人和社區將獲得更多的機會,而在其背后支撐的是可負擔的連接、設備,以及可以推動數字經濟參與的數字技能。
人們有時會將普遍數字包容稱為第18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通過領導力、聚焦與合作,我們共同證明了,互聯網普遍接入是一個可以解決的挑戰,相信我們將在2030年前克服這一挑戰。
趨勢洞察
數字包容:釋放非盟數字潛力的關鍵
非洲《2063年議程》的七大目標之一是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建設一個繁榮的非洲。為實現這一目標,非洲聯盟(以下簡稱“非盟”)明確了非洲數字化轉型議程的六個重點領域:工業、貿易、金融服務、政府、教育、醫療和農業。該戰略以現有框架和倡議為基礎,希望為非洲人民賦能,提高其技能水平。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各種數字技術不斷興起并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非洲大陸開始認識到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潛力的必要性。
非盟認為,數字化轉型是實現創新、包容、可持續增長的驅動力。非盟還制定了一項數字化轉型戰略,聚焦利用數字化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非洲的人口十分年輕,未來有許多機會。創新和數字化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助力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促進商品和服務交易,并有助于實現《2063年議程》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雖然非洲大陸仍然面臨技術挑戰和差距,但通過推出全面數字化轉型戰略作為指導,非洲各國可以采取協調統一的措施,充分享受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紅利。

關鍵戰略、倡議和框架
非洲數字化轉型戰略(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for Africa)立足于數字非洲政策和監管倡議(PRIDA)、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計劃(PIDA)、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非盟金融機構(AUFIs)、非洲航空運輸單一市場(SAATM)和人員自由流動(FMP)等現有倡議和框架。這些倡議和框架能夠推動非洲數字單一市場(DSM)的發展,助力實現非盟的一體化議程。
非盟明確了非洲數字化轉型戰略的一系列支柱條件,包括有利的環境、政策和監管、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能和能力,以及數字創新和創業。
非盟正在努力推動相關政策和規則的出臺,明確如何監管新興技術,以便充分保護公民利益、促進市場公平,并在實施監管的同時推動新技術和產業的蓬勃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做出進一步改進,包括重新思考監管方法和采用敏捷、迭代和協作的模式。這將有助于應對新興技術和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此外,通過制定政策來解決新興技術的頻譜分配問題,可以推動5G和人工智能戰略的出臺,特別是物聯網設備的相關戰略。
為了在關鍵領域實現數字化轉型目標,非盟正在與成員國和區域經濟共同體(RECs)攜手合作,考慮在國家和地區層面推出數字化轉型倡議。一些國家已進入關鍵民生服務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階段,正在積極推行電子商務、電子醫療、電子農業和電子政務等服務。

通過實施協調、恰當的人才和組織能力發展戰略,可以賦能非洲最寶貴的資產,即占其總人口60%以上的年輕人,打造適應力強、技能嫻熟、具有創新能力的勞動人口。
數字技能點亮數字未來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培養數字技能,打造實現數字化轉型所需的人才隊伍。非洲國家仍在數字技能方面存在差距,并且由于一些國家很難把本地培養的人才留在國內工作,這一差距被進一步拉大。如果將性別因素也考慮進來,則技能差距會更大。 為此,非洲出臺了一項關鍵戰略方針,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廣泛的數字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利用當前的機遇,充分參與數字經濟,避免在數字經濟中掉隊。
非洲還需要滿足一些先決條件,才能實現數字化轉型,成為在全球具有競爭力的地區。主要條件之一是投資和培養高技能人才,讓他們成為數字技術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創新者。以技術和人才技能為基礎,投資公民的數字能力就是促進未來發展最有力的戰略。非洲需要充足的高技能勞動力,他們能夠掌握和應用新興技術,并將其巧妙地融入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等方方面面。同樣,由于公民是數字生態系統的日常參與者,他們必須具備相應的數字技能,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新技術,并促進技術進步。
通過實施協調、恰當的人才和組織能力發展戰略,可以賦能非洲最寶貴的資產,即占其總人口60%以上的年輕人,打造適應力強、技能嫻熟、具有創新能力的勞動人口。
要應用新興技術,需要采取措施不斷培養公民的數字技能。這不僅是指作為消費者所需的技能,還包括作為公民應具備的技能。數字時代最重要的貨幣就是人和技能。通過實施協調、恰當的人才和組織能力發展戰略,可以賦能非洲最寶貴的資產,即占其總人口60%以上的年輕人,打造適應力強、技能嫻熟、具有創新能力的勞動人口。這些勞動力不僅可以理解和適應全球趨勢并采取相應行動,還能夠規劃新的數字渠道,實現包容性增長和發展。
在當今技術變革的時代,我們可以利用新渠道和新資源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為了應對挑戰,邁向繁榮的數字未來,非洲與華為等全球科技巨頭合作,利用專業技術推動數字化轉型。在能力建設方面,華為一直是非盟的可靠伙伴,通過開展未來種子計劃,以及與泛非大學等關鍵領域實體簽署諒解備忘錄,華為致力于為非洲培養ICT領域的合格人才。
顯然,通過增強教育包容、彌合教育差距、培養高技能人口(包括男性和女性),非洲必定會在公民的推動下實現一體化、繁榮、和平的愿景,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充滿活力的力量。
加勒比地區:培養教師的數字教學技能
新冠疫情迫使加勒比地區的許多學校在尚未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快速切換到在線教育模式。疫情還推動相關方加快融合數字技術,重新思考學習和教學范式,以提高該地區的教育韌性和連續性。
15億
學生和青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在加勒比地區進行的一項顯示,10多年來,如何將ICT技術納入主流教育模式一直是一個重要問題。近年來,許多政府都起草或批準了在教育領域應用ICT技術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帶來的實際效果有限。利用ICT技術提高教育質量在資金、硬件質量和維護方面面臨關鍵挑戰。
盡管大多數中學和許多小學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能夠滿足其大部分需求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接入服務,但數字技術仍未能實現促進更靈活、更包容、更公平的全民教育的目標。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新冠疫情對全球各地的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影響了超過15億學生和青年,并且最弱勢的學習者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在加勒比地區,許多學校被迫在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工具和資源的情況下快速切換到在線教育模式。同時,許多教師也發現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應對虛擬學習環境和混合教學模式帶來的挑戰。不過,疫情也凸顯出持續存在的數字差距,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數字技術在教育議程中發揮的作用,特別是考慮到數字技術在塑造加勒比社會未來方面的關鍵作用。
在這些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GIZ、Blackboard和西印度群島大學建立合作,共同發起了一項名為 的倡議,希望增強加勒比地區教師的教學和技術技能。該項目由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資助,并得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牙買加辦事處的支持,致力于加強教師的相關能力,以使用技術支持的創新教學方法開展混合學習和在線教學。該項目借鑒了前期一項的經驗,這項試點倡議的目的是加強教師培訓導師、教師和教育領域領導人的數字素養,以及使用混合學習解決方案的能力。
40名
來自英語和荷蘭語加勒比國家的培訓導師接受了在線教學培訓200名
中小學教師接受了ICT培訓教師培訓分為四個階段:
1)設計課程;
2)編寫課程材料;
3)教授課程;
4)評估課程落實情況
實施策略
該項目涵蓋加勒比地區講英語和荷蘭語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包括下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和準成員國: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開曼群島、多米尼克、格林納達、圭亞那、牙買加、蒙特塞拉特、圣基茨和尼維斯、圣盧西亞、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安圭拉、阿魯巴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庫拉索、圣馬丁。
40名
來自英語和荷蘭語加勒比國家的培訓導師接受了在線教學培訓200名
中小學教師接受了ICT培訓該項目按照兩個階段遞進式展開。第一階段面向來自英語和荷蘭語加勒比國家的40名培訓導師,培訓其在線教學能力,使其能夠開展為期四周的遠程培訓課程。西印度群島大學為培訓提供了支持,在完成培訓后,學員獲得了在線和混合教學關鍵培訓導師證書。在第二階段,200多名中小學教師接受了培訓,以學習或加強其ICT(數字或教學)技能。培訓主要側重于如何在遠程或混合教室中使用創新性或適應性教學方法。
教師培訓分為四個階段:
1)設計課程;
2)編寫課程材料;
3)教授課程;
4)評估課程落實情況
教師培訓分為四個階段:(1)設計課程;(2)編寫課程材料;(3)教授課程;(4)評估課程落實情況。培訓涵蓋的主要課題是面向不同學生的在線教學和互動方法,包括視頻和互動平臺等各種數字工具的創建、選擇和使用、網絡會議、在線任務創建和測驗,以及高質量在線教育資源的篩選。
51名
獲得認證的培訓導師為教師提供培訓,教授他們使用技術支持的創新教學方法,開展混合學習和在線教學。
來自
20個
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12,819名
教師已參加培訓主要成果
自試點項目啟動以來,共51名培訓導師已獲得認證,可培訓其他教師使用技術支持的創新教學方法,開展混合學習和在線教學。前兩批為期四周的遠程培訓課程共培訓了5000多名教師,第三批培訓了7000多名教師。共有來自20個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12819名教師接受了培訓。
挑戰、機遇和經驗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戰和機遇,為未來培養和加強教師在線學習和教學技能的項目提供了以下經驗。
(1)設備和聯接:許多參加培訓的教師缺乏必需的數字設備,也無法接入高質量互聯網。未來,培養教師在線學習和教學數字技能的項目需要考慮參與教師在設備和聯接方面的需求。根據已確定的需求,政府和業界需要采取適當措施,滿足持續發展數字技能所需的條件。
(2)在線教學/學習的范式轉變: 虛擬學習環境的發展在教育領域引發了巨大的范式轉變。由于大多數教師先前并沒有在線教學或學習的經驗,他們傾向于在線上環境中復制其面授教學實踐,但往往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對教師先前的經驗進行評估并提供上崗培訓,這樣能夠幫助教師改變思維模式,適應在線教學。
(3)互動和溝通質量: 在線上教學中,師生互動和溝通的機會比較少。未來的培訓項目需要為教師提供一些策略,幫助他們彌補這一缺陷,通過其他方式來支持學生學習、發現學生的困難,并與有困難的學生溝通。
(4)幫助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如果有學生有特殊的學習需求,如患有自閉癥和閱讀障礙的學生,那么教師在線上教學中將面臨更多挑戰,因為教師需要和這些學生保持十分密切的關系。未來的培訓項目需要加強教師的相關能力,使其在線上教學中面向特殊學生仍能保證教學質量。
(5)靈活優質的課程設計:經過學員反饋,該項目的課程有一點很有意義,即可以調整不同要素,以匹配學員的需求和當地學校的條件。這種靈活性體現在當學員無法使用互聯網下載材料時提供備選渠道,以及考慮到學員的數字技能水平各有不同而提供不同級別的認證等。此外,該項目的課程還包含一些改善教學和學習體驗的要素,如協作、反思和實驗時間、直觀的設計,以及各種教學和評估工具。
(6)重點關注在線工具和教學: 參與培訓的教師特別希望獲得一些關于如何使用同步和非同步教學方法,以及針對不同課題的各種工具的實際指導。未來的培訓項目需要考慮線上課堂管理原則和學生激勵策略等要素。
(7)支持培訓導師: 通過每周會議以及在線和混合學習專家的指導會議,項目持續向培訓導師提供支持,這對于項目成功至關重要。此外,項目還為所有培訓導師建立了社區,使其可以快速溝通,分享各自的想法和遇到的挑戰,并相互提供建議,這點應在未來的項目中繼續推廣。
(8)加強協同和協作: 該項目的成功離不開政府、學術界、私營部門和國際合作機構的支持、專業技術能力,及其合作意愿。
加勒比地區有多個組織都在促進數字學習和教育,對于未來的項目而言,對齊這些組織的議程和推動其協作將是確保項目產生更大影響的關鍵。
要成功將數字技術融入教學,需要重新思考教師的角色,并改變他們的培養和專業發展模式。

深入思考
教師是加勒比地區教育轉型的主要推動者。因此,要成功將數字技術融入教學,需要重新思考教師的角色,并改變他們的培養和專業發展模式。基于該項目取得的成果和經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繼續與高校、私營企業、政府和其他組織開展合作和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為教師提供系統性支持,以促進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支持教師創新,以及建立網絡和平臺,使教師得以分享可能對同行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有用的經驗和方法。
應對歐盟數字鴻溝的戰略和倡議
自1998年1月1日歐洲電信市場全面自由化以來,競爭不僅成為促進平價服務的主要驅動力,也成為提高包容性的重要力量。在監管框架的指導下,各國監管機構積極鼓勵競爭,確保殘障人士、老年人和有特定社會需求的群體等各類用戶能夠在數字服務的選擇、價格和質量方面充分獲益。
電信業的自由化
隨著1992年歐盟委員會達成支持電信業全面自由化的協議,以及同年和次年相關政治協議陸續出臺,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經濟和社會委員會以及區域委員會認識到,促進自由化和普遍服務需要一個統一的監管框架。
2010年,歐盟委員會在“”中表示,應確保所有人都能享受數字社會帶來的福利。此后,歐盟委員會便開始探索如何通過普遍服務促進寬帶服務的普及,并于2018年將寬帶普及目標納入《歐洲電子通信準則》(EECC)。該準則不僅強調了競爭的重要性,并且增加了一個新目標,即不僅要提供超大容量的網絡聯接服務,還要讓歐盟所有公民和企業都能享受這種服務。
寬帶聯接的出現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催生了無數基于互聯網的內容、應用和服務,并推動歐洲經濟實現數字化轉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公共服務正在從傳統服務向線上服務轉型,各類學校也在促進線上教學的發展。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正在發生改變。

數字鴻溝的三個層次
然而,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數字鴻溝問題逐漸凸顯,威脅著社會凝聚力,并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2010年,歐盟委員會發現,由于缺乏數字素養和技能,許多公民無法參與新興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此外,歐洲電子通信監管機構(BEREC)委托進行了一項 ,探討后疫情時代縮小數字鴻溝的措施。該研究將數字鴻溝分為三個層次:
- 第一層:無法使用互聯網和數字服務;
- 第二層:缺乏數字技能;
- 第三層:使用互聯網和數字服務所取得的成果差異。
由于僅靠監管框架無法消除數字鴻溝,歐盟委員會在2010年又發布了幾項舉措和目標,其中包括 。
當然,除了一個強有力的目標,還必須對相關進展進行定期評估。為此,歐盟委員會利用 來評估27個成員國的數字化進程。DESI報告涉及多個維度,主要涵蓋人力資本、聯接、數字技術集成和數字公共服務四個政策領域。
DESI還提供了歐盟成員國情況概述,以幫助他們確定需要優先采取行動的領域。
歐盟委員會發現,由于缺乏數字素養和技能,許多公民無法參與新興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
70%
的成年人在2025年前獲得基本的數字技能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 共涉及七項指標。
擁有基本數字技能的人口比例、擁有中等數字技能的人口比例和擁有基本數字內容創作技能的人口比例這三項指標分別用于監測成員國在實現技能目標、提供有價值的公民在線行為信息,以及深入了解人們在不同數字領域的技能和能力這三個領域的表現。
ICT從業人員(2021年為4.3%,2018年為3.8%)和女性ICT從業人員(2021年為19%,2018年為17%)分別代表ICT從業者的占比以及ICT從業者中女性的占比。提供ICT培訓的企業(2020年為20%,2018年為22%)代表此類企業在企業總數中的占比,而ICT專業畢業生(2018年為3.8%)代表此類學生在學生總數中的占比。
歐盟委員會發現,由于缺乏數字素養和技能,許多公民無法參與新興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
70%
的成年人在2025年前獲得基本的數字技能自2015年起,歐盟委員會開始利用數字技能指標(DSI)來衡量公民的數字技能。目前54%的歐洲人都至少擁有基本的數字技能。
然而,這一比例仍比目標值低了26個百分點,各國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為了縮小差距,歐盟委員會在歐洲技能議程和數字教育行動計劃中均設定了目標,確保在2025年前70%的成年人獲得基本的數字技能,以及在2030年前將計算和數字素養不足的13–14歲兒童的比例從30%(2019年)降至15%。
94%
的城市居民訂閱了互聯網服務 (2021年)
92%
的城鎮和郊區居民訂閱了互聯網服務(2021年)
89%
的農村居民訂閱了互聯網服務(2021年)
以人為本的技術
公平且有競爭力的數字經濟
開放、民主和可持續的社會
聯接
對于固定和移動寬帶,“聯接”涉及需求(使用率)和供應(覆蓋率)兩個層面。從需求層面來看,“聯接”的評估指標是速率在100 Mbit/s至1 Gbit/s之間的固定寬帶的使用率以及移動寬帶的使用率。從供應層面來看,“聯接”的評估指標是超高容量固定網絡的覆蓋情況、5G網絡覆蓋的人口以及5G無線電頻譜的分配。“聯接”還涉及固網和移動網絡服務的零售價(即套餐價格)以及捆綁固網和移動網絡服務的套餐零售價。
2021年,92%的歐盟家庭訂閱了互聯網服務,但城鄉居民的訂閱率存在差異。城市和郊區居民的訂閱率相對較高,其中城市居民的訂閱率為94%,城鎮和郊區居民的訂閱率為92%,而農村居民的訂閱率相對略低,為89%。
2021年,70%的歐洲家庭已接入超大容量的固定網絡,而2020年這一比例為60%。在移動網絡方面,人口密集地區的4G覆蓋率已達到99.8%,并且人口密集地區的5G覆蓋率已從2020年的14%躍升到2021年的66%。盡管網絡覆蓋率在不斷提升,但城鄉地區的寬帶覆蓋率仍不平衡,這一點在超大容量網絡的覆蓋率上尤為明顯。
94%
的城市居民訂閱了互聯網服務 (2021年)
92%
的城鎮和郊區居民訂閱了互聯網服務(2021年)
89%
的農村居民訂閱了互聯網服務(2021年)數字十年
歐盟委員會為2020年至2030年這十年制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標并正在實施一系列新舉措。
以人為本的技術
公平且有競爭力的數字經濟
開放、民主和可持續的社會
2020年2月19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戰略文件,重申數字化轉型應惠及所有人并創造新的商業機會。該戰略文件提出了支持歐洲數字化轉型的三大方針:(一)開發“以人為本”的技術;(二)發展公平且有競爭力的數字經濟;(三)通過數字化塑造開放、民主和可持續的社會。
此外,2021年3月9日,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歐洲在的愿景、目標和路徑,并發布《2030數字指南針:歐洲數字十年之路》計劃。該計劃主要聚焦四個方面:
- 培養具備數字技能的人口和具備高級數字技能的專業人士:2030年前,將ICT技術從業人員數量提升至2000萬,并保持男女比例的均衡。這一點很好地補充了 《歐洲社會權利支柱行動計劃》的目標,即到2030年,要讓80%的成年人至少擁有基本的數字技能。
- 建設安全、高效、可持續的數字基礎設施:到2030年,所有歐洲家庭實現千兆網絡覆蓋,所有歐洲人口密集地區實現5G網絡覆蓋;此外還包括尖端半導體、數據、邊緣計算、云擴建以及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目標。
- 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推動云計算服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擴大創新規模,并促進較晚采用數字技術的中小企業至少達到基礎數字化水平。
- 促進公共服務數字化:為關鍵公共服務、電子醫療和數字身份證等在線服務的使用設定目標。
此外,2021年9月15日,歐盟委員會提出《2030年數字十年之路政策方針》 。該方針引入了一套歐盟委員會和成員國共同參與的系統化監測和協作流程。與此同時,歐洲議會也會為實現“2030數字指南針”規定的歐洲數字化轉型共同目標提供支持。
以人為本的數字化轉型
為了不讓任何人掉隊,歐盟委員會于2022年1月26日提交草案,推動以人為本的數字化轉型。
關鍵啟示
隨著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和數字技術的不斷演進,不讓任何一個人在數字經濟中掉隊已成為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國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來消除數字鴻溝。這不僅需要培養公民的數字技能、加強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要促進企業和公共服務的數字化轉型。
此外,必須從多個層次來理解數字鴻溝的概念。它不僅包括互聯網和數字服務的使用、數字技能的培養,還包括使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能所實現的結果。
打造具有競爭性的市場不僅是企業和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的先決條件或推動因素,也是解決第一層數字鴻溝——使用互聯網和數字服務——的最佳方法。國家還應推行普遍服務并為無法通過私人投資實現網絡部署的地區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國家還要在公共資金支持的網絡中引入相互競爭的運營商提供服務。
縮小第二和第三層數字鴻溝——數字技能及其使用成果——則更加復雜,需要歐盟機構、成員國、地方政府、私營部門和民間組織的通力合作。
技術聚焦
人工智能+云: 賦能生物多樣性監測
隨著人工智能和云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能力的提升,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和有效。技術降低了使用門檻,使全球越來越多的個人和機構開始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個永恒的命題,而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保護地球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生物多樣性監測,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身邊的大自然,這對了解物種的居所行蹤、保護我們豐富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傳統的生物多樣性研究需要對數據收集的專用技術進行大量投資,并需要非常專業、經驗豐富的生態保護科學家進行數據分析和洞察。2018年相關科學文獻的一項調查發現,58%的生物多樣性聲學研究完全基于專家從原始數據中人工識別物種。
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科學家能夠處理的研究數量以及每項研究所能分析的數據量,都有了極大的飛躍。
同時,更具變革意義的是,人工智能使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研究中來,包括欠發達地區以及非科研界的個人和機構。
人工智能可以支持和賦能一線的人,他們也是最有可能采取實地行動的人,這對生物多樣性的未來至關重要。
因此,越來越容易獲得的人工智能、日益提升的云化解決方案的處理能力,正在幫助全球越來越多的的個人和機構參與生物多樣性監測。
Arbimon平臺目前收集了超過
2,000種
不同的鳥類鳴叫樣本,占全球鳥種的20%
以上Arbimon:智能、開放、免費的平臺
RFCx 開發的Arbimon是一個開放和免費的平臺,致力于為生物多樣性聲學監測和洞察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Arbimon以一個核心技術層為底座,在這一層負責管理云上的音頻文件和項目數據,幫助114個國家的數千名用戶創建超過2,900個項目。核心層的上面是人工智能工具,用于自動識別和驗證原始音頻數據中是否存在發聲物種。Insights分析模塊是Arbimon平臺的最新功能,幫助用戶基于分析的數據檢測物種的豐富度和活動模式。分析結果可幫助一線工作人員決策采取可行的措施或行動。自Arbimon推出以來,這些工具幫助用戶捕獲到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物種鳴叫的重要樣本。
例如,該平臺目前收集了2,000多種鳥類鳴叫樣本,占全球鳥種的20%以上。Arbimon團隊聯合華為和其他合作伙伴,基于不斷增長的數據集,為新物種訓練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并重新訓練現有模型以提高性能。隨著模型對越來越多的公眾開放,反過來又使分析音頻數據訪問更容易,并使更多用戶能夠以數字方式獲得洞察。
9,500
萬份180
年到目前為止,Arbimon用戶已經上傳了超過9,500萬份音頻文件——折算成時間的話,相當于180年的連續錄音。
四步完成智能監測與洞察
Arbimon提供的工具可以分為四個步驟:部署、上傳、分析和共享。
在第一步中,用戶設置好錄音設備,并將每個錄音設備部署到野外具備唯一性的站點中。使用AudioMoths和Song Meters時,Arbimon的配套移動應用程序可自動把每臺設備對應到設備所在的站點位置,并存儲設備放置照片,簡化設備檢索的同時還能提供位置相關環境的信息。
9,500
萬份180
年檢索到設備之后,下一步是上傳新錄制的音頻文件。Arbimon為macOS和Windows系統都提供了一款叫Uploader的桌面應用程序,來自多個站點的數百GB的大文件能夠在后臺排隊并上傳。到目前為止,Arbimon用戶已經上傳了超過9,500萬份音頻文件——折算成時間的話,相當于180年的連續錄音。
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華為資助的項目,這些項目使用了華為云和Flexible Engine(法國電信公有云平臺)存儲和處理TB級的音頻數據。
將數據上傳到Arbimon后,第三步是進行分析,以識別音頻中物種的叫聲。Arbimon可在不同程度上自動識別物種:從無需用戶更多輸入即可自動識別多個物種的區域卷積神經網絡(CNN)模型,到只需要用戶給出單個物種聲音樣本即可通過算法進行自動聲紋比對。Arbimon平臺的CNN模型和其他分析都是容器化的,并運行在Kubernetes集群上。得益于云計算的自動擴展功能,Arbimon平臺可支持大規模分析作業,單個分析作業可以處理來自平臺多達100萬條的記錄。
最后一步是將分析結果以可視化的方式分享。Arbimon提供的Insights模塊可以報告物種的分布、豐度和活動模式。用戶可把Insights模塊作為交互的分析工具,背后的原理是基于時間序列數據庫TimeScale的定制化報告API。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正是云計算的強大功能和可擴展性,才使得數百萬物種聲音通過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可供輕松使用的數據看板。
卓有成效的合作
截至2022年底,華為支持RFCx在全球開展了12個生物多樣性監測項目。其中一個項目是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意大利分會監測意大利的鳥類。項目的第一階段在三個監測站點部署了錄音設備,在Arbimon平臺上分析錄音,并為意大利訓練了一個新的區域CNN,以檢測27種物種。當前,WWF意大利分會負責從意大利各地的農業站點收集數據,目的是將數據納入CNN,以識別另外45個物種。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不同的農業實踐如何影響當地動物群,并采用有助于促進生物多樣性健康的技術。
未來,WWF意大利分會將持續在其保護項目中應用聲學監測技術。通過在Arbimon平臺上分享成果,其他個人和機構可以基于自動化的物種監測、繪制物種分布圖進行自己的研究,從而了解保護措施、人類侵擾和氣候變化對意大利物種的影響。
通過TECH4ALL數字包容倡議,RFCx和華為在另外11個國家開展了類似的環境項目,這些項目有著相同的目標:創建基于云的工具和人工智能模型,使生物多樣性監測更具有數字包容性。
區塊鏈:挖掘在自然保護中的潛力
分布式分類賬技術和區塊鏈可以通過提高交易和跟蹤的速度、透明度、安全性和效率,為自然保護帶來變革。Tech4Nature是華為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合作項目,瑞士慈善機構Porini基金會為該項目在瑞士的試點開發了一個基于區塊鏈的解決方案,優化碳交易和森林管理。
區塊鏈將數據結構化為塊,這些塊鏈接在一起形成鏈,區塊鏈也因此得名。這種鏈式數據結構創建了一個時間軸,每個塊都為該鏈上的特定事務或跟蹤事件提供了精確和不可逆的時間戳。
什么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數字數據庫或分類帳,用于記錄交易并跟蹤整個業務網絡的資產。
數據庫是將數據結構化為表,而區塊鏈將數據結構化為塊,這些塊鏈接在一起形成鏈,區塊鏈也因此得名。這種鏈式數據結構創建了一個時間軸,每個塊都為該鏈上的特定事務或跟蹤事件提供了精確和不可逆的時間戳。由于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并在多個節點上運行,這些節點即對等式網絡(P2P)連接的計算機,因此各區塊的數據和時間戳不能被更改、刪除或銷毀。
我們可以在全球數字化進程的背景下來了解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DLT)。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而構建這些數字化浪潮的方式有很多。對于區塊鏈而言,第一波浪潮以互聯網和電子郵件促進的信息數字化為代表,互聯網和電子郵件的出現對個體和組織的影響都非常深遠。第二波浪潮是通過社交媒體實現社區數字化,全球范圍內社交媒體平臺上活躍的個體和組織占比都很高。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第三波,即隨著區塊鏈和DLT的引入而實現的價值數字化。
區塊鏈使我們能夠將任何類型的有形和無形資產數字化,從房屋、汽車、土地到貨幣、知識產權、專利等。
通過對自然保護有關的資產進行數字化,我們可以繪制生態系統服務、瀕危物種和質量標準等價值體系。
然后,我們可以以高效和透明的方式將它們推向市場,并圍繞數字化價值構建工具,以發揮特定的影響。
DLT最簡單的應用是貨幣,在不需要清算的交易系統中,DLT可提升交易的速度、透明度和效率。有了DLT,結算可在幾秒內完成,不需要中介機構的介入,從而降低了整體風險。交易的成本效益也大大提升,而且由于技術是去中心化的,不存在中心故障點或單一攻擊入口點。根據所使用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所有交易和歷史都可以使用低技術門檻工具進行檢查,例如基于瀏覽器的Block Explorer(比特幣的區塊瀏覽器)。此外,在全天候開放和在線的市場中,DLT技術可以賦能業務和活動。

DLT在自然保護中的應用實例
碳信用
自然收藏品
游戲化
DLT如何用于自然保護?
使用DLT來提升自然保護效果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碳信用、自然收藏品和游戲化。
DLT在自然保護中的應用實例
碳信用
自然收藏品
游戲化
碳信用
森林具有強大的碳匯功能,是最經濟、安全和有效的碳封存手段之一。加強森林保護可以保障現有森林的碳匯作用,使森林生物質產品能夠可持續回收,并防止森林退化和毀林造成的碳排放進入大氣層。
此外,區塊鏈上的碳市場使碳匯買賣雙方能夠直接交易,同時解決會計標準不一致、碳匯證書無法追蹤以及一個證書多次銷售等問題。
在自愿碳信用市場,每三個市場參與者中就有兩個從DLT技術帶來的透明度和效率中受益。因此,市場正在積極擁抱這項技術所帶來的機會,許多參與者都紛紛選擇DLT平臺。
2022年5月,我們在瑞士阿彭策爾地區啟動了一個試點項目,該試點項目使用新的碳信用方法,即保護地綠色名錄標準+(Green List Standards+),根據碳捕獲衡量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對瑞士保護地的一種松雞的影響。我們開發了一個基于云計算、區塊鏈和高精度衛星圖像的森林碳封存應用,可以提高森林碳匯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自然收藏品
區塊鏈用于自然保護的第二個案例是自然收藏品。保護地的保護項目容易出現管理成本過高、缺乏透明度的問題,而區塊鏈可以為這些項目打造一個直接融資市場。
區塊鏈技術實現了無法復制粘貼的、具備唯一性和可識別性的數字對象。Porini基金會利用這一概念創建了一個可收藏的交易卡片生態系統,激勵用戶收集和交易瀕危物種的數字卡片。這些NFTC(NFT for Conservation,自然保護數字藏品)是限量版的電子卡片,每個月都會在應用程序中添加一張新卡。有了自然收藏品,用戶可以購買、持有或轉售獨特的動物卡片,在區塊鏈上驗證卡片的所有者身份,并跟蹤資金流。
第一次銷售時,針對卡片支付的全部款項將流向指定的保護地,不到15秒即可看到交易確認狀況。對于所有轉售,轉售的溢價部分由賣方和自然保護區共享,使NFTC成為一項投資。
這款應用易用性高,可在華為應用市場AppGallery上下載,讓用戶了解區塊鏈和不同物種,并從卡片收藏和自然保護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游戲
我們計劃通過區塊鏈助力自然保護的第三種方式是游戲。如果我們等氣候已經變化時才采取行動,其實際影響和發生的時間窗口可能不可控。通過將氣候變化的影響設計成游戲,可以訓練我們在一個清晰的時間窗內進行即時響應的能力。
為此,我們開發了一款名為ClimateCandy的游戲,該游戲將在華為應用市場AppGallery上架,通過碳信用獎勵用戶。
Porini基金會架起了區塊鏈和自然保護之間的橋梁,區塊鏈技術在需要安全透明交易的場景中具有巨大的潛力
零碳
盡管區塊鏈在自然保護領域提供了卓越的技術優勢,我們也不能忽視區塊鏈本身的碳足跡。目前業界有各種各樣的區塊鏈,雖然其中有些區塊鏈確實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例如比特幣區塊鏈,但我們使用的是非常節能的、接近零碳的區塊鏈,并提供高質量的碳認證作為對能源消耗的補償。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理解,你可以選擇騎自行車或乘飛機出行,雖然其中一種方式顯然遠比另一種更節能,但要到達目的地,很多時候你也許很難所有方面都兼顧。
Porini基金會架起了區塊鏈和自然保護之間的橋梁,區塊鏈技術在需要安全透明交易的場景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包括監測野生動物、優化碳交易、為自然保護事業提供資金、游戲化和驗證碳合同履行效果等。
如果說這些案例只是區塊鏈技術在自然保護方面的探索,我們認為該項技術還有巨大的發掘空間和價值。這個潛力就是我們將為之持續探索的方向。
AI輔助研發新類別超級抗菌藥
現有抗生素對細菌的效力已減弱,每年全球約有12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AMR)所加劇的細菌感染,這已經高于艾滋病導致的死亡人數。預計到2050年,抗生素耐藥性(AMR)將可能導致每年超過1000萬人死亡,這將超過目前癌癥導致的死亡人數。不過,攻克這一全球難題如今迎來了新的曙光。

降低
70%
研發成本
縮短
80%
研發周期過去40年,沒有一種新的抗生素出現
抗生素的發明和應用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特別是青霉素。70年來,青霉素及其衍生物挽救了數以千百萬計的生命。抗生素使傳染病導致的死亡人數下降了70%,將人類平均壽命從40歲提高到了65歲。
但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濫用,導致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快速增加。人類亟需一種新的抗生素出現。
然而對于藥企來說,研發新型廣譜抗菌藥往往并不是一個高利潤的市場。首先,新藥研發工作風險大、周期長、成本高,通常研發一款新藥需要10到15年,投入高達10到30億美元,而成功率則低于10%。據德勤研究數據,2020年一款新藥上市的平均成本為25.08億美元;而在2010年,這一數字還僅為11.88億美元。其次,因為新藥的廣譜特性,其利潤率通常都不高。高投入、低收益使得很多大型制藥企業甚至放棄了抗菌藥市場。
新的曙光:超級抗菌藥
幸運的是,總有一些科學家敢于向未知發起挑戰,為人們帶來新藥的曙光。最近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西安交大一附院)劉冰教授帶領團隊突破性地研發出一款超級抗菌藥,有望成為全球近40年來首個新靶點、新類別的抗菌藥。
劉冰教授團隊從細菌的天敵噬菌體出發,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噬菌體編碼靶向細菌類組蛋白 HU 的抑菌基因,并詳細研究了噬菌體 Gp46 蛋白通過與 HU 結合而抑制細菌的詳細機制,發現Gp46會引起菌體變長,擬核區消失,最終導致細菌死亡。不過,Gp46作為一種來自噬菌體的蛋白,并不適合直接作為抗菌藥物使用。劉冰教授希望通過小分子藥物來模擬 Gp46 蛋白的抑菌作用。
劉冰教授團隊決定使用AI來尋找目標。他們采用基于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打造的 AI 輔助藥物設計服務,突破性地找到能夠替代 Gp46 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發出一款新的超級抗菌藥。
這個超級抗菌藥是一種新類別的廣譜抗生素。
科研團隊的實驗證明,它可廣泛抑制大部分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大部分臨床重要耐藥細菌,以及頂復門類寄生蟲(包括瘧原蟲、弓形蟲),這為以后耐藥菌、瘧原蟲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
降低
70%
研發費用
縮短
80%
研發周期劉冰教授表示,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讓先導化合物的研發周期從數年縮短至一個月,而且研發成本降低了70%。
同時通過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的分子優化器,研發團隊對藥物分子結構進行了優化,藥效提升10倍以上,減弱廣譜抗菌藥對人體正常細胞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95%以上,臨床上只需要普通抗生素10%不到的劑量,就可以實現更好的抗菌效果。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傳統抗生素的抑菌機制,如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及與細菌細胞膜相互作用、干擾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和抑制細菌的核酸復制和轉錄等,超級抗菌藥模擬噬菌體抑制細菌的機理,通過靶向微生物類組蛋白 HU抑制細菌的DNA復制。在這種全新的抑菌機制下,細菌將很難產生耐藥性。
基于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篩選得到的藥物分子
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優秀的屬性預測和成藥性預測能力,將藥物研發從項目立項推進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的時間,從平均4年半縮短至數月,時間上縮短了近80%。
通過華為云AI輔助藥物設計服務平臺進行藥物分子篩選
AI輔助,加速新藥研發進入新階段
華為云AI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由華為云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共同訓練而成,旨在幫助科研機構、醫藥公司提升新藥的研發效率。
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采用業界獨有的針對化合物表征學習的全新深度學習網絡架構(“序列不對稱條件自編碼器”架構),對自然界中已存在的超過17億個小分子化合物進行了預訓練,在無監督學習模式下,生成了包含超過1億個新分子的小分子藥物數據庫 DrugSpaceX,為藥物篩選和藥物分子設計提供了高質量的候選資源庫。
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對藥物分子的80多種理化性質,如包括水溶性、代謝活性、排泄速率、毒性等進行屬性預測和打分,篩選出成藥性好且結構新穎性的藥物分子。實驗結果表明,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的成藥性預測準確率比傳統方式高20%。
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優秀的屬性預測和成藥性預測能力,將藥物研發從項目立項推進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的時間,從平均4年半縮短至數月,時間上縮短了近80%。
通過華為云AI輔助藥物設計服務平臺進行藥物分子篩選
藥物研發平均周期超過10年,其中先導藥物的設計就需要3到5年之久。在這個過程中,研發人員要不斷地修改藥物結構來提高它的活性和成藥性,每一次更新藥物結構都意味著合成路線、藥效評估實驗等系列方案的重設和驗證。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優秀的屬性預測和成藥性預測能力,將藥物研發從項目立項推進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的時間,從平均4年半縮短至數月,時間上縮短了近80%。
篩選出一個較為理想的可成藥小分子化合物后,科研團隊還希望進一步對小分子化合物的進行結構定向優化,以使其擁有更好的藥效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在這方面,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提供的分子結構優化器能對篩選后的先導化合物進行定向優化,提高小分子化合物與目標抗菌靶點蛋白的結合性能,降低與人體蛋白的結合性能,提升藥物藥效的同時降低新藥可能對人體產生的毒副作用。
AI賦能,促進人類健康福祉
藥物研發能力決定著未來人類健康水平的上限。AI賦能生命健康激發了生物醫藥前沿新的活力。
華為云踐行“一切皆服務”,希望通過盤古輔助藥物設計服務,充分結合行業專家的專業優勢和華為云AI技術優勢,共同促進人類健康福祉。
昇思MindSpore開源社區推動“普惠AI”
昇思MindSpore項目的開源性質大大降低了社會公益類應用的開發難度。從動物保護、非遺傳承到殘障人士賦能,普惠AI有助于推動數字包容。
開源項目讓以往成本高昂的先進技術變得觸手可及,為科技公益創造無數機會。
“好消息!系統發現中華秋沙鴨在重慶一帶結伴活動,我們的救護還是很有效果的。”鳥類保護工作人員興奮地說。他們口中的“系統”是指重慶夢蝶幻像科技有限公司在昇思MindSpore全場景AI框架的助力下打造的瀕危鳥類目標識別和實時追蹤系統。
中華秋沙鴨全球現存總數可能少于3000只,作為瀕危物種,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但也因為數量過于稀少,很難被人工識別,更別說后續的追蹤救護。
重慶中華秋沙鴨AI動態監測網絡
極簡易用
全場景 AI
高性能執行
超大規模 AI
AI 融合計算
AI 安全可信
技術架構
夢蝶幻像的瀕危鳥類目標識別和實時追蹤系統通過昇思MindSpore對超過5000多種鳥類的50多萬張照片進行學習,能夠對高清攝像頭捕捉到的海量圖片/視頻進行批量的初步篩選,集“鳥類分類、行為識別、雌雄識別、幼鳥成鳥識別”等功能于一體。在實際應用中,該系統預計實現全天候的鳥類活動監測,識別準確率達到 85%,可以為工作人員節省50%的工作時間。
許多像這樣能帶來社會價值的新興技術解決方案都依賴先進的人工智能,但大多數相關公司都沒有充足的資源或人才來單獨開發完整的AI系統。昇思MindSpore能幫助這些公司踏上科技探索之旅。
昇思MindSpore關鍵特性
極簡易用
全場景 AI
高性能執行
超大規模 AI
AI 融合計算
AI 安全可信
昇思MindSpore技術架構一覽
以開源推動數字包容
開源技術和社區發展迅速,在開發者中廣受歡迎。開源的AI根技術與基礎設施大大降低了應用開發的門檻。因此,開源社區中熱心公益的AI極客開始利用AI解決現實問題,智能鳥類追蹤系統就是一個典型范例。
這一系統是基于華為研發的昇思MindSpore全場景AI計算框架。該框架在2020年3月宣布正式開源,具備開發簡易、調試靈活、軟硬一體、全場景快速部署等優勢,對開發者更加友好,同時支持大模型和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AI框架承擔著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角色,而開源的昇思MindSpore能夠更好適配不同芯片、算法、模型和應用開發,以及橫向的生態遷移。
非遺傳承與特群關愛,傳遞數字溫度
數字化企業的經驗告訴我們,AI真正的價值在于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學習和處理,將繁重的重復性工作交給AI,進而釋放人力,讓人們能夠將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高價值、有創造性的任務上。開源項目讓以往成本高昂的先進技術變得觸手可及,為科技公益創造無數機會。
在重慶以西1,200公里的大理市,昇思MindSpore被用于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云南省是中國民族最多、文化最多元的省份之一,坐落于此的大理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紡織染色工藝——扎染。昇思社區與加密藝術家宋婷團隊合作,通過昇思MindSpore將代代傳承的扎染圖案數字化,并基于生成式對抗網絡(GAN)模型訓練、生成新的扎染圖案,提升相關產品的市場吸引力,讓這一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發展,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基于昇思MindSpore GAN模型訓練后生成的全新扎染圖案
200+
所高校設置AI相關課程5,000+
家企業提供服務300萬
名用戶20,000
貢獻者273
家會員單位增強數字包容
千博信息基于昇思MindSpore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紫東太初三模態大模型,帶來全新的手語產品。 中國目前有2700多萬聽障人士,其中許多人使用手語作為其主要的交流形式。
與其他手語語言一樣,中國手語學習面臨詞匯更新慢、師資短缺、標準難統一等挑戰,對此,千博信息打造手語教考一體機,開創性地實現手語動作與視頻、圖片示意和文字說明聯動,使得手語學習能夠快速上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手語師資短缺問題。一體機也能作為手語翻譯機使用,幫助聽障人士順暢溝通、便捷生活。
200+
所高校設置AI相關課程5,000+
家企業提供服務一個圍繞昇思MindSpore的生態系統已然成型,正在快速擴展。昇思MindSpore社區與高校展開教學合作并提供資源,目前已在200多所高校設置AI相關課程,提供專業培訓;同時還開展公開課、實戰營、興趣小組等活動,為開發者提供更多實踐交流機會。昇思MindSpore社區也鼓勵開發者進行學術發表與產業輸出,目前已服務超5000家企業,涵蓋數字政府、金融、制造、交通、能源等行業,并發表超600篇基于昇思MindSpore的頂會論文。
300萬
名用戶20,000
貢獻者273
家會員單位開源兩年多以來,昇思MindSpore社區已匯聚超300萬用戶,貢獻者超2萬名,單位會員達到273家,在碼云(Gitee)千萬開源項目中活躍度排名第一。
昇思MindSpore開源社區活動
追蹤中華秋沙鴨、通過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開發智能手語一體機等等用例都離不開豐富的開源MindSpore技術。MindSpore的一大核心目標是通過幫助AI開發者來促進數字包容,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過去,社會公益項目往往缺少技術支持,如今通過開源AI社區,開發者能夠利用先進技術解決他們最關切的社會問題。
光伏綠洲讓沙漠重煥生機
中國庫布齊沙漠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曾被當地人稱為“死亡之海”。如今,光伏電站正在逐步將這片曾經貧瘠的廣闊土地變成肥沃的綠洲,同時振興當地經濟,改善居民生活。
國家電投達拉特旗“駿馬”光伏電站鳥瞰圖
千百年來,庫布齊沙漠猶如一條黃龍盤踞在鄂爾多斯高原以北,東西長400公里、南北寬50公里,是中國的第七大沙漠。在當地人看來,這里是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的“死亡之海”。
然而僅僅10多年的時間,在庫布齊沙漠腹地達拉特旗,一系列保護和建設工作創造出了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經常可以看到狐貍、野兔等野生動物出沒。
但從空中鳥瞰的景象更加令人嘆為觀止:一匹矯健的“駿馬”奮蹄馳騁在這片重現生機的土地上。這個巨大的地標實際上是一座設計精巧的大規模光伏電站。這座30萬千瓦的電站由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建設,共有19.6萬余塊光伏板。
光伏板的排列加上與周圍低矮植被、黃沙之間的色差,構成一匹奔騰的駿馬圖樣,人們親切地稱之為“駿馬電站”。
駿馬是蒙古人的親密伙伴與精神圖騰,象征著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這里的人們在過去30多年里不斷與沙漠化做斗爭,防沙治沙。
光伏治沙 ——經濟、社會、生態“三重奏”
今年35歲的趙金龍是附近受益于“駿馬電站”的眾多村民中的一員,他對兒時的家鄉記憶深刻:“小時候下沙塵暴,天都是黃色的,迎風走的話,沙子打著臉疼。”
如今,趙金龍在“駿馬電站”從事運維工作,他說:“現在下班的時候,太陽正好落山,風景也美,帶上光伏板拍照片,就想到小駿馬在草原上奔跑,挺難忘的。”
對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來說,在家門口就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又能照顧一家老小,沒有比這更好的安排了。
駿馬是蒙古人的親密伙伴與精神圖騰,象征著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這里的人們在過去30多年里不斷與沙漠化做斗爭,防沙治沙。
駿馬是蒙古人的親密伙伴與精神圖騰,象征著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這里的人們在過去30多年里不斷與沙漠化做斗爭,防沙治沙,為世界荒漠化治理貢獻了傳奇般的中國方案——庫布齊模式。
庫布齊模式綜合政策支持、可持續發展舉措、行業投資,以及鼓勵當地社區參與的經濟激勵,在國際社會引起了極大的興趣。根據聯合國2017年9月發布的《中國庫布齊生態財富評估報告》,庫布齊共計修復綠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為社會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人民幣,帶動10.2萬當地民眾擺脫貧困。
2017年,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推進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實施和2017年領跑基地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達拉特旗瞄準時機,積極謀劃建設占地10萬畝、規模為200萬千瓦的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以下簡稱“基地”)。
2018年5月29日,基地舉行項目開工動員大會。項目從2018年8月5日正式開工,到當年12月17日實現一次性全容量并網發電,共133天,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創造了中國30萬千瓦光伏電站建設的最短記錄。
電站從規劃開始就“三管齊下”,即采用板上發電、板下固沙與修復、板間種植的“林光互補”模式,在發電的同時防沙治沙、修復生態。其中,板下網格固沙、種植植物是重要措施之一,但找到適合在這片不毛之地生長的植物并不容易。1.0版本曾經嘗試種棗樹,但不遠千里從寧夏訂購的沙棗到了這里水土不服,成活率不到10%。2.0版本開始嘗試在水鏡湖光伏電站附近種紫穗槐,長勢喜人,冬天收割完之后可用作附近養殖場的牛羊牧草,來年春天又綠瑩瑩地長出來一大片。
作為最早一批進駐現場的員工,現在負責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李帥錕回憶起電站建設時的情景,仍然難掩興奮和激動:“2018年4月開始場平,工期比較緊張,立樁、鋪田字格,方方正正的,那時候真是一點植被都沒有。現在嘛,黃芪、棗樹、牛羊吃的草料也有了,就連用來做網格固沙的沙柳條枯枝也有好多成活了,長得老高,冬天有火災隱患,需要過來除草。去年我們在水鏡湖那邊開一塊地種了西瓜,結果全部都讓鳥給吃了。”
實踐證明,光伏板的鋪設,使得地面風速降低了50%,這樣農民就可以在板下種植中藥材,這些藥材可以進一步起到固沙作用,原來需要十年才能實現的固沙效果現在四年就見到了。
光伏電站給當地經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了電站運維等基礎性工作崗位,還提供了種植經濟作物的場地。此外,在植被養成之后村民們還可以開展畜牧養殖。同時,隨著沙漠風情旅游的升溫帶來游客和流量,村民們自發開起了旅店、超市、餐館、民宿或經營當地土特產,腦子活泛的人則更加前衛地利用互聯網平臺玩起了電商。
未來這里將依托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實現沙漠清潔能源、沙漠有機農林、沙漠風情旅游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年發電量40億度的現代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年產值20億元的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
23.12億度
截至2022年8月累計綠電發電量185萬噸
截至2022年8月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0+位
40萬千瓦項目所需的駐守運維人員20分鐘
30萬千瓦電站全部掃描完成所需的時間智能光伏 —— “駿馬”馳騁有保障
電站使用的華為智能組串式逆變器
國家能源局于2015年在全國開展光伏“領跑者”計劃,通過競爭促進行業優勝劣汰。只有在行業中絕對領先的技術與產品才能應用于“領跑者”項目或基地,并獲得政策扶持與獎勵。
“駿馬電站”全部采用了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包括智能組串式逆變器、電力載波通信(PLC)、智能IV診斷、智能光伏管理系統。
項目經理在接受采訪時表達了華為逆變器服務現場四年來的感受:“這些年和華為合作很多,設備用起來與同類組串逆變器相比質量比較好。最好的是散熱,這是很多別的廠家比不上的。有風扇的設備容易壞,小軸承里進沙子,華為的逆變器沒有風扇就不容易壞。”
在項目現場,3300臺智能組串式逆變器正在“駿馬電站”穩定服役。多路MPPT最大化解決了組串失配的問題,實現更高的發電量;IP66的國內最高防護等級,無熔絲、無風扇、無易損件的設計無懼沙漠高溫、風沙等惡劣環境,保證高可靠運行;智能IV診斷4.0革命性地轉變了傳統運維方式,類似“CT掃描”一樣,電站所有健康問題都能在運維中心的大屏幕上“一鍵可視”,精準定位組串故障并自動輸出診斷報告、及時提供發電量損失評估及修復建議,助力提升運維效率和發電量。
電站負責人苗瑞軍說:“目前已經能夠識別的組串故障類型大概是14類,可以覆蓋80%以上的主要故障。30萬千瓦的電站,20多分鐘就可以全部掃描完成。再配合無人機巡檢、可穿戴設備,基地一期、二期共40萬千瓦項目,駐守運維人員只有30多個人,實現了少人值守。”
23.12億度
截至2022年8月累計綠電發電量185萬噸
截至2022年8月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0+位
40萬千瓦項目所需的駐守運維人員20分鐘
30萬千瓦電站全部掃描完成所需的時間截至2022年8月底,“駿馬電站”已累計發出綠電23.12億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7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5萬噸,累計治沙1.6萬畝。
未來這里將依托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實現沙漠清潔能源、沙漠有機農林、沙漠風情旅游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年發電量40億度的現代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年產值20億元的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
未來這里將依托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實現沙漠清潔能源、沙漠有機農林、沙漠風情旅游3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四大基地:年發電量40億度的現代清潔能源示范基地、20萬畝有機農林種植基地、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的沙漠研學教育基地、年產值20億元的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
“駿馬電站”自2018年底落成至今,載譽滿滿。2018年榮獲中國能源項目創新獎;2019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圖形電站”;2021年12月,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
案例故事
聯接未聯接
加納:推動農村 數字包容背后的故事
普及互聯網聯接、彌合數字鴻溝是加納發展議程、數字包容目標和疫后復蘇的優先事項。作為非洲數字化進程的領頭羊之一,加納的經濟正朝著數字經濟的方向騰飛。
2021年,加納總統Nana Addo Dankwa Akufo-Addo指出:“加納政府正使用數字技術來刺激經濟增長。”加納政府將數字化定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普及互聯網聯接、彌合數字鴻溝仍然是加納發展議程的優先事項,對于支撐聯合國的數字包容目標和疫后復蘇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加納的經濟正朝著數字經濟的方向騰飛。
130.37%
語音服務整體滲透率(2022年6月)
用戶數由2012年的
231萬
增長到2022年的1,700萬
占總人口的53%
不讓任何人掉隊
聯接可以創造各種機遇,特別是對于低收入家庭而言。例如,移動貨幣平臺等數字支付系統的引入,為許多沒有銀行賬戶的人提供了普惠金融服務。隨著電子學習、遠程培訓、遠程教育和慕課成為主流,教育的壁壘逐步被打破,教育的邊界不斷拓展。除了教育領域,衛生、農業和治理等其他經濟部門也見證了聯接帶來的巨大效益。
130.37%
語音服務整體滲透率(2022年6月)
用戶數由2012年的
231萬
增長到2022年的1,700萬
占總人口的53%
根據目前有關非洲數字化進展的統計數據,加納處于領先地位。加納國家通信管理局(NCA)的季度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加納的語音服務整體滲透率為130.37%,實際用戶數達到4,098萬。用戶數由2012年的231萬人增長到2022年的1,700萬人,約占加納總人口的53%,滲透率呈指數級增長。這種跨躍式的增長令人驚嘆,但加納仍有40%左右的人處于未聯接狀態。2021年人口和住房普查開始前,加納統計局公布了最新數據,全國近12,000個社區在網絡覆蓋方面存在差距,其中約有30%的人生活在農村地區。這些地區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例如人口密度低、收入水平低、地理條件欠佳(特別是中部地帶)、定居點相距較遠。這些也是移動網絡運營商在網絡建設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難。
簡而言之,這些地區在經濟方面缺乏吸引力。
為此,加納政府推出了一項宏大的加納農村通信及數字包容項目(GRTP & DIP)。在加納通信和數字化部的支持下,該項目從中國進出口銀行獲得了1.55億歐元的貸款,由加納電子通信投資基金(GIFEC)作為執行機構,旨在聯接全國2,016個未聯接的社區。
GRTP & DIP屬于公私合營項目(PPP),關鍵合作伙伴之間采用獨特的三方收入分享模式。

RuralStar
將部署成本降低50%
ICT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政府應為所有公民提供網絡服務。加納政府的目標是在2020年底前在全國建設1,000多個蜂窩站點。
50%
用得起、用的好
RuralStar
將部署成本降低50%
項目成功與否取決于部署的解決方案能否解決農村社區面臨的挑戰。一方面,需要為所有居民提供無縫、可靠的語音服務和數據連接;另一方面,需要確保移動網絡運營商有機會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或者至少達到盈虧平衡。加納電子通信投資基金、華為和MTN聯合開展了廣泛的項目研究,最終確定華為的RuralStar作為該項目的最佳解決方案。RuralStar屬于輕量級農網覆蓋解決方案,支持2G、3G和4G,與傳統蜂窩站點相比,部署成本可降低50%,具有經濟可行性。與農村通信項目(RTP)相比,RuralStar的社區準入門檻更低。例如,只要當地的學校、市場等設施足以刺激和維持對互聯網服務的需求,則網絡部署的人口標準可從2,000人降至500人。

通過該項目,將有300萬人有機會享受到政府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創新成果。例如,他們可享受數字化高價值流程帶來的便利,包括護照、駕照、身份證的辦理以及企業的注冊、無紙化清關。此外,還可使用電子藥店、電子票務平臺和數字化地址系統。
ICT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政府應為所有公民提供網絡服務。加納政府的目標是在2020年底前在全國建設1,000多個蜂窩站點。
加納通信和數字化部部長Ursula Owusu-Ekuful表示,“ICT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政府應為所有公民提供網絡服務。加納政府的目標是在2020年底前在全國建設1,000多個蜂窩站點。”
50%
2020年11月4日,加納總統Nana Addo Dankwa Akufo-Addo在阿散蒂地區的農村社區Atwereboana成功啟動了第一個站點。之后兩年,部署進一步擴大,聯接了全國約1,000個農村站點,覆蓋150萬人。受益群體主要是低收入家庭,這些家庭如今擁有更多機會參與新興的數字經濟,尤其是后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公民在國家治理和政治進程中獲得了更大的發言權,擁有更加優越的條件創辦中小微企業,進行社會互動,享有更多的教育機會。
消除壁壘
為了聯接未聯接,不讓任何人掉隊,項目組認識到需要解決目標社區缺乏數字技能的問題。
“加納在發展數字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民眾的能力建設,以便充分利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第四次工業革命引入的技術徹底改變了我們生活、工作和交流的方式。”
Prince Sefah,加納電子通信投資基金(GIFEC)首席執行官

5,000名
女孩,覆蓋五個地區此外,加納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依舊突出。很多女性缺乏必要的數字素養,特別是在農村地區,一半以上的人口不使用任何形式的ICT技術。因此,政府計劃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開展數字素養培訓,由加納電子通信投資基金提供資金支持。2022年,“ICT女孩”(Girls-In-ICT)項目在五個地區提供了培訓,共培訓5,000名女孩。數字化轉型中心(DTC)項目為14,000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提供了ICT基礎和中級技能培訓,女性獲得了大多數培訓機會。有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包括“女性ICT賦能”(ISEWE)和“女孩編程”(Girls can Code)等,目標是加大加納農村通信及數字包容項目(GRTP & DIP)數字素養培訓力度。過去兩年,這兩個項目累計培訓了2,000多名女性。
然而,很多農村社區非常保守,不鼓勵女性接受現代化工具。2018年,加納國家網絡安全管理局(NSA)將10月定為全國網絡安全意識月,這對于提升民眾的數字訪問、數據隱私和網絡安全意識發揮了關鍵作用,也增強了很多女性使用數字工具的信心。
項目的另一項重點是為殘障人士提供輔助技術。目前,加納電子通信投資基金正支持多個機構提供培訓和數字解決方案,包括與德國開發署(GIZ)的合作培訓項目,該培訓項目目前在部分社區開展。
加納“超越援助”計劃
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將助推加納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超越援助”計劃愿景,同時為抵御當前世界經濟動蕩的沖擊奠定堅實的基礎。
普遍服務義務
泰國:聯接偏遠鄉村與數字世界
在網絡聯接的進程中,農村地區通常排在最后。這不僅阻礙了人們獲得醫療、教育、公共服務、電子商務等在線服務,還阻滯了經濟增長。然而,普遍服務義務(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 USO )的出現讓泰國農村的聯接水平大為改觀。
2022年初,泰國52.8%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47.2% 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據國際電聯估計,截至 2021 年,互聯網普及率為85%。
通過出臺泰國4.0戰略以及持續推動數字國家建設,泰國的國家數字化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在聯接方面,泰國和很多國家一樣,農村地區面臨落后的風險。對于運營商來說,部署網絡解決方案來連接偏遠社區的成本往往過高,低投資回報率以及山區、距離等地理障礙導致傳統解決方案并不可行。與曼谷相比,其他地區的互聯網使用率明顯低很多。截至2019年,泰國東北部地區互聯網使用率為56.8%,略低于北部的59.6%和南部的65.2%。
對于那些缺乏網絡覆蓋或使用互聯網存在困難的人來說,數字世界及其提供的服務和機會均是遙不可及的。
地理位置的孤立以及數字鴻溝導致很多村莊陷入貧困循環。
面臨的挑戰: 偏遠、交通閉塞
在泰國北部清邁周邊層巒起伏的大山里,有很多偏遠、交通閉塞的村莊。有一個小村莊叫Maetoh,環繞的群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讓村民與世隔絕。通往最近城市的只有一條山路,長達60公里,還時常被洪水淹沒,無法通行。但對村民來說,這條山路就像一條生命線,很多基本服務都需要靠這條山路。
當地醫療設施設備簡陋,居民不得不長途跋涉前往城里最近的醫院。即使山路可通行,來回幾乎也要花掉一天的時間。對于低收入的農民來說,一天不工作沒有收入是無法承受的。
此外,很多山村沒有網上銷售業務,當地的收入又很低,所以農民經常不得不將容易腐爛的農產品帶到山下的路邊或市場出售。買家知道農民寧愿低價出售,也不愿把水果等易腐爛的農產品又帶回家,所以農民的利潤和收入還是很少。當地學校的情況也不好,由于缺乏寬帶聯接,學生們只能使用與時代脫節的課本,無法獲取大量的線上學習資源。
地理位置的偏遠以及數字鴻溝導致很多村莊陷入貧困循環。
USO團隊提供的培訓將幫助更多的村民改善生活,并最終實現數字包容的總體目標: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USO網絡中心:推動數字包容
2003年,泰國國家電信委員會發布了有關普遍服務義務(USO)的標準、方法和條件的通知,USO項目由泰國國家廣播和電信委員會 ( Office of The National Broadcas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BTC )管理,關鍵任務包括擴大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絡覆蓋,并將USO項目擴展到泰國各地。
縮小電信差距是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提升泰國人民整體生活質量的關鍵,也是泰國國家廣播和電信委員會的目標之一。2005年,泰國開始設立USO網絡中心和USO聯接項目,以推動電腦和互聯網的使用,這些網絡中心既可用于完成工作任務,也可作為兒童和公眾的學習中心。2010年,委員會制定了在520所學校設立USO網絡中心的目標。對于其他弱勢人群,例如殘障人士、老年人和低收入社區,委員會計劃是為408個目標社區設立USO網絡中心。
USO網絡中心面向兒童和成人,提供數字技術使用技能賦能。這點很關鍵,因為要想數字包容取得有意義的成果,僅僅提供聯接是不夠的。根據國際電聯的報告,截至2021年,泰國85%的農村家庭連了互聯網,但這不一定意味著這些家庭有電腦,可以負擔得起網費,或者知道如何使用電腦或其他設備,這些數字包容差距在農村社區尤為明顯。
泰國國家廣播和電信委員會規劃了幾個與聯接項目和USO網絡中心同步運行的項目,并將它們納入USO倡議。這些項目包括組織課程教學以推動IT工具的創造性使用,建立學習網絡,與其他組織協調以提供最先進的內容和應用。
19,652個
村莊已實現USO寬帶2.0覆蓋
農村的孩子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樣用電腦上網
小醫院的遠程醫療服務減少了長途跋涉去城里就醫的需求
農民可以在線直播銷售農產品
數字包容之路
聯接偏遠農村面臨著技術和成本兩方面的限制,那么,泰國目前已采取了哪些措施來聯接未聯接呢?
USO項目的聯接解決方案必須經過精心挑選和規劃,以確保可行。例如,2018年,項目組發現清邁周邊山村不僅離城市遠,而且村民所在的社區也比較分散。如果采用傳統的光纖到戶(FTTH)解決方案,則需要建設機房,鋪設數十公里的光纜,不僅部署成本高昂,而且由此產生的碳足跡也將導致這種聯接模式不可持續。
華為AirPON為清邁附近的Maetoh村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AirPON解決方案通過利用現有的電線桿和光纖資源,打造“空中機房”,為交通不便的社區提供經濟實惠、綠色環保、功耗低的千兆光纖寬帶服務。
項目組為Maetoh村建立了一個USO網絡中心,鋪設了額外的光纜,為全村提供寬帶和Wi-Fi服務。
農村的孩子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樣用電腦上網
小醫院的遠程醫療服務減少了長途跋涉去城里就醫的需求
農民可以在線直播銷售農產品
如今,網絡世界的大門已向泰國農村敞開。在USO網絡中心,當地學校的孩子可以使用電腦上網,享受到豐富的在線教育資源。這是邁向數字包容的關鍵一步,為農村學生創造了公平的教育環境,讓他們享受到被城里學生視為理所應當的互聯網服務。USO網絡中心還幫助農村兒童從小培養數字技能。小醫院可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意味著居民現在只有在必要時才用去城里的醫院。他們可以去USO網絡中心看鄉村醫生,鄉村醫生有需要時也可以咨詢城里的專家。
老人既可以和城里工作的子女保持聯系,也能及時了解外面的世界。農民可以在線直播銷售農產品,通過開發新的市場來提高收入,從而推動整個社區的經濟增長。
19,652
村莊已實現USO寬帶2.0覆蓋USO項目自啟動以來取得了重大進展,并且演進出了USO 2.0和USO 3.0。USO 2.0已為19,652個村莊提供寬帶服務,USO 3.0目前正在規劃中。USO團隊提供的培訓將幫助更多的村民改善生活,并最終實現數字包容的總體目標: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肯尼亞
將ICT融入基礎教育
數字素養計劃
肯尼亞共和國向其國民和國際社會作出了一系列承諾,致力于向知識型社會和知識經濟轉型。肯尼亞《憲法》( 2010年版)第43條和第46條賦予了每個肯尼亞公民享有優質教育的權利。肯尼亞2030年愿景也強調,為肯尼亞兒童提供優質教育,培養數字技能等21世紀所需的技能,是實現經濟和社會目標的關鍵。
數字素養計劃 ( Digital Literacy Programme, DLP ) 是肯尼亞政府2015年發起的2030年愿景旗艦項目。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將ICT技術融入教學和教育管理,以加大優質教育的普及。此外,該計劃還將幫助學生掌握21世紀所需的學習技能,為促進未來經濟發展做好準備。肯尼亞能力型課標將數字素養定義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必備的七大核心能力之一。
數字素養計劃在項目第一階段與“讓所有學校通上電”項目并行,為幾乎為所有公立小學配備了投影儀、筆記本電腦、學生用的平板電腦和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定制的設備,并為教師提供相關培訓。
為促進當地制造業發展、創造就業,肯尼亞的兩所大學組裝了一些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數字素養計劃的第二階段計劃向公立小學提供設備,如支持編程的設備。
數字素養計劃還為每所學校配備了一個課程內容服務器和接入設備,師生可通過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離線訪問過審的數字課程內容。這些內容基于新的能力型課標設計,面向包括信息課在內的所有課程類型。網絡聯接不在數字素養計劃第一階段項目目標之內,不過,政府設立了一個肯尼亞教育云在線平臺,并設計了一系列針對該平臺和其他線上管理系統的互動式內容。
此外,政府還設立了一個由教育部、教師服務委員會、肯尼亞課程開發研究所、能源部、工業化部、ICT和創新部、ICT管理局等部門代表組成的跨機構工作組。該工作組在推進項目成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
到目前為止,該項目已為99.9%的學校提供了硬件和教師培訓,并完成了頭四年的數字內容開發。政府下一階段的目標是為學校提供網絡聯接。
通過校園網充分利用和拓展肯尼亞現有的跨越9,000公里的國家光纖網絡(NOFBI)。
100Mbit/s
高速寬帶走進農村學校
13
所農村學校在2021年接入互聯網為學校提供寬帶網絡
通過校園網充分利用和拓展肯尼亞現有的跨越9,000公里的國家光纖網絡(NOFBI)。
已有部分中學在普遍服務基金的支持下獲得了為期五年的網絡服務,還有一些學校通過捐贈和國內資金的支持接入了互聯網。2021年,肯尼亞政府推出了校園網計劃,以可持續的方式逐步實現所有學校聯網。該計劃旨在利用并拓展肯尼亞現有的跨越9,000公里的國家光纖網絡(NOFBI)。 NOFBI由政府籌建并在持續維護,也是政府機構的骨干網和最后一公里網絡。這種模式將寬帶的運營成本降至最低,相關費用由ICT部下屬的ICT管理局(NOFBI的持有和運營機構)承擔。這樣做的好處是無需持續支付極其昂貴的私營互聯網服務費用。
100
Mbit/s
高速寬帶走進農村學校
13
所農村學校在2021年接入互聯網2021年肯尼亞啟動了一個試點項目,旨在探索不同方案,以可持續的方式幫助農村學校聯網,并提供100M以上的高速寬帶。該項目通過地下光纖或點對點微波技術連接了13所學校,主要是小學和鄰近的中學。
在選擇試點學校時,項目人員通過初步案頭研究,基于兩個標準篩選出了一些學校,即附近是否有可用的NOFBI預埋光纖,或是否足夠開闊,適合部署點對點微波技術。確定初步學校名單后,項目人員對每所學校進行了實地考察,以確認通電和ICT基礎設施情況,這也有助于確定合適的聯網方案。學校校長和ICT老師的重視和支持程度也是篩選學校時考慮的因素之一。最終,這一因素反而成了優先為哪些學校提供聯接的重點考量因素。很多學校之前一直在自費購買互聯網套餐,以便教師可以接入肯尼亞教育云平臺或者在課堂上播放在線視頻。


試點項目合作
政府數字素養計劃包含一個項目合作機制,旨在促進教育部、ICT與數字經濟部和負責數字素養計劃所需設備和NOFBI基礎設施的ICT管理局之間的密切合作。
華為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作為外部合作伙伴加入了試點項目。

各部委主要負責讓各級相關政府人員和教師參與進來,ICT管理局則主要聚焦為學校提供網絡運維和技術支持。
華為負責進行技術評估和方案設計,提供設備,承擔項目管理和交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學校甄選和伙伴參與方面的支持,并就項目跟蹤和評估提供咨詢意見。
教育部和ICT管理局的官員深度參與了項目全程,為學校提供了額外的一線培訓和技術支持。在某些學校,ICT官員還在華為安裝的接入點設備的基礎上額外鋪設了以太網線,將網絡覆蓋延伸到更多教室,并將內容服務器和接入點設備連接到網絡,從而建立第二個Wi-Fi網絡,增強網絡覆蓋。
網絡聯接對教育的作用
該項目取得了巨大成功。
學生們不僅能夠訪問肯尼亞教育云上的學習資源,還可以訪問視頻內容和研究網站上的其他資源,對提升自身數字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學校老師和校長可以利用在線資源制定課程計劃,同時提升自身數字技能。他們還可以免費使用各種在線管理系統來完成各項關鍵工作,如學校管理和家長溝通。
參與該項目的老師在受訪時也強調了網絡聯接的重要性以及這個項目的意義。
“學生只有通過親自實踐和觀察才能真正學好。作為一所農村學校,我們的資源有限,學生只能通過書本學習知識,但因為缺乏一手實踐和觀察,所學知識都是抽象的。聯網以后,我會給他們播放視頻,這很有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我們的課程里都有鏈接,每個科目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延伸材料。就這樣,我們將ICT融入了學校的各門課程中。如果不是因為這個項目,和其他地區那些享有ICT資源的學生相比,我們學生的競爭力就會比較弱。作為他們的老師,我很高興現在他們從6歲開始就可以接觸到這些設備。這意味著,等他們畢業的時候,就可以和其他發達地區的孩子一樣有競爭力。我很期待培養出來的學生今后在融入社會和社區以及求職和創業方面有足夠的競爭力。”
—Lydia Muchemi, Nyeri縣Maragima小學ICT老師
目前,肯尼亞政府正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華為攜手推進數字素養計劃第二階段,以聯接更多的學校,包括聾校等特殊教育學校。
項目拓展計劃
目前,肯尼亞政府正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華為攜手推進數字素養計劃第二階段,以聯接更多的學校,包括聾校等特殊教育學校。這一階段將引入視頻會議技術,為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支持。
此外,項目第二階段將主要使用架空光纜提供聯接,與肯尼亞電力合作,將光纖部署在已有電線桿上,并為學校供電。部署完成后,政府可以對比一下哪種方案對聯接不同地區的學校更有效,從而為后續制定聯接全國所有學校的詳細方案提供參考。
教育部致力于將ICT技術融入教育中。我們堅信,ICT可以在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普惠、提升學生未來競爭力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我們相信,學生們有了所需的工具后,將能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從而提升肯尼亞的人才和經濟競爭力。
法國:DigiTruck項目
實現城市地區數字包容的關鍵
自2016年以來,法國加速推進基礎服務數字化轉型,目標是在2022年實現公共服務全面數字化。如今,數字技能已成為法國民眾融入社會和職場、就業和享受自主生活方式的必備技能。
如今
75%
的工作崗位要求求職者具備數字技能,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通過使用在線服務,平均每人每年可節省
€170
數字鴻溝是一項重大挑戰
數字技術已成為就業和保持職場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在融入職場方面,如今超過一半的招聘信息都在網上發布,企業與員工的溝通也基本通過郵件進行,如果不掌握數字技能,幾乎不可能找到工作。此外,有75%的工作崗位要求求職者具備數字技能,包括低端崗位,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如今
75%
的工作崗位要求求職者具備數字技能,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上升缺乏數字技能可能會導致社會融合面臨一系列阻礙,或加劇這些阻礙,包括獲取公共服務等基本權利和日常應用。事實上,在250個最常用的行政流程中,已經有83%實現了數字化,到2022年底,所有行政流程都會轉移到線上,意味著人工服務將減少。
因此,缺乏數字技能可能會導致無法保障個人權利。無紙化正在逐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線上訂車票、在Doctolib App上預約醫生、移動銀行等。通過使用在線服務,平均每人每年可節省170歐元,每個環節可節省30分鐘。
通過使用在線服務,平均每人每年可節省
€170
因此,提升公眾自主使用數字技術的能力有助于加快整個社會融合進程。
掌握使用方法是關鍵
35%的法國人至少面臨一項阻礙,使其無法充分使用數字工具和互聯網。教育和收入水平等社會經濟條件對不同人群的數字安全感有著深遠影響。受過很少或沒有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求職者、第一代移民、靠領取社會福利金生活的人、老年人、殘障人士和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都缺乏數字安全感。
我們必須通過多種應對和支持方式,幫助人們克服面臨的各種障礙,包括缺乏設備和網絡、缺乏相應技能、恐懼或無知、文盲或語言障礙、視聽障礙等。數字鴻溝不只有一種,而是以多種形式呈現。
WeTechCare致力于通過數字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其宗旨是推動數字技術普惠,加快弱勢群體融入社會和職場的進程。自五年前成立以來,WeTechCare已成為法國和比利時數字包容領域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依托各類項目,我們構建了一個由5萬名全職或兼職人員組成的生態,分布在1.2萬個培訓點,已惠及超過56萬有需要的人。
我們的項目聚焦三個專業領域:
1.宣傳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媒體宣傳和各種貫穿全年的活動,全面提升人們對當前數字包容面臨的挑戰的認識。
2.生態支持
WeTechCare致力于為當地主管機構提供支持,包括各類政府部門、大都市、城市以及公私基礎服務運營商,具體包括CNAV(養老金發放和繳納)、Malakoff Humanis(衛生、福利和退休服務)、P?le Emploi(就業中心)、CAF(家庭補助基金)和La Banque Postale(郵政銀行)。此外,我們還為社區中心、PIMMS(社會服務)、當地教會和媒體中心提供支持,從而推動數字包容戰略的落地及相關計劃的結構化和實施。
3.數字項目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為志愿者賦能,讓他們有能力去幫助其他弱勢群體,從而激活我們的社區網絡。WeTechCare基于內部自研平臺同時運作多個面向不同受眾的項目。
Les Bons Clics數字支持平臺
Les Bons Clics是法國首個數字包容平臺,致力于為數字護理人員提供一站式資源服務。該平臺已覆蓋超過1.2萬個培訓點的5萬名護理人員。截至2021年,該平臺已為56萬多人提供了培訓。

DigiTruck項目:移動數字課堂
自2022年2月以來,WeTechCare攜手華為法國合作推出了DigiTruck項目。
DigiTruck會開往法國不同城市,為社區的弱勢人群提供免費基礎數字技能培訓。2022年,DigiTruck前往了法蘭西島大區的9座城市和法國南部的5座城市,在每個城市停留兩到四周。
法國DigiTruck移動數字課堂
WeTechCare在該項目中主要發揮三個作用。與每座城市的本地機構合作,針對受眾的具體需求,調整培訓方案,包括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創建電子郵件帳戶、了解網絡安全知識和網上求職。
培訓主要基于我們協會教育工程師開發的Les Bons Clics平臺上的資源開展。DigiTruck配備了三名講師,從周一到周六在DigiTruck上為學員提供培訓。我們的講師經驗豐富,對每一個希望了解數字技術的學員都很包容,耐心傾聽學員的需求和困難,并為他們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我們還與華為及本地合作伙伴合作,讓更多人知道這個項目,確保更多人能從這個免費培訓項目中受益。
面向有需要的人
為不熟悉數字溝通工具或不愿意公開接受當地社區支持服務的人群提供幫助是數字包容項目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DigiTruck移動課堂打破培訓障礙,為遠離數字世界的人群提供了一個“無法拒絕”的培訓機會。
項目根據各市政府有關部門的建議精心挑選DigiTruck的停靠點,盡量選在靠近那些缺乏社會和數字保障的人群的地點。
DigiTruck由非政府組織Close the Gap通過二手集裝箱改造而成,外觀很顯眼,吸引了很多路人的關注。據我們估計,法蘭西島大區參加DigiTruck培訓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DigiTruck在他們社區經過的時候被吸引的。培訓課程是免費的,而且支持“點餐”,即學員可以參加預先準備好的小組課程,也可以在公開課期間向講師提具體的問題。DigiTruck在所在城市逗留期間,學員可以反復參加培訓,不斷進步。
2022年,共有來自
14
座城市的
2,100+
人參加了DigiTruck培訓
該項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機構的協同。顧名思義,DigiTruck 是一個可以在短期內惠及很多人的一次性項目。然而,要使項目取得成功并產生長期影響,必須讓當地組織參與進來。所以,華為和WeTechCare團隊的合作十分有必要。
在前往每個城市之前,華為團隊會與當地政府官員充分溝通,了解當地城市設施條件。這一準備工作主要是為了了解當地已有的服務,以便DigiTruck能夠更好地提供補充和支持。WeTechCare團隊在整個項目過程中會派遣工作人員,在社區中心、就業中心和圖書館等場所進行宣傳。DigiTruck講師需要充分了解周圍的設施情況,以便課程結束后,引導學員獲取更多增值服務。
例如,2022年5月,DigiTruck開到法蘭西島大區城市馬西時,停在了由市政府建設、MEIF Paris-Saclay負責運營的數字廣場附近,9月開始對外提供數字服務。DigiTruck還將參加完課程培訓的學員引流到該廣場,讓公眾有機會進一步了解這個廣場。
通過DigiTruck,WeTechCare團隊還為社會工作者和數字顧問等專業人士提供講習班培訓,為他們提供數字技術教學所需的工具和相關建議。DigiTruck的目標不只是直接提供培訓,還包括為當地參與支持服務的人提供技能支持。
促進城市數字包容的催化劑
通過這個項目,WeTechCare在巴黎地區和法國南部為2100多人提供了培訓,在短短9個月內覆蓋了14個不同的城市。大量不同背景的人參與了培訓。6至11歲的兒童通過這個項目了解到了互聯網和社交網絡蘊含的機會和危險。25至50歲的就業群體通過培訓學習了找工作的技能,如填寫簡歷、了解就業中心可以提供的服務,以及學習如使用電子郵件、文字處理工具、Word和PowerPoint等工作技能。老年人則從中學習到了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從而能更輕松地進行日常任務管理、健康管理和與親屬保持聯系。2023年,該項目將繼續拓展到法國其他地區。
滿足公眾的培訓需求仍是一大挑戰。2021年,據數字晴雨表估計,35%的法國人至少面臨數字設備使用、數字聯接和數字技能其中一項挑戰。待2022年的數字晴雨表發布后,我們就會知道這一數字是否有所下降。
總之,DigiTruck可以在特定時間內為特定城市的公眾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不過,要擴大項目的長期影響力,還是要吸引投資,并提高城市利益相關方對數字包容的重視,幫助他們提升相關技能。
葡萄牙:《2030 年國家數字能力倡議》
智慧數字賦權
為充分行使公民權利,并在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中實現蓬勃發展,獲得數字技能至關重要。葡萄牙的INCoDe.2030倡議是一項綜合性的公共政策行動計劃,致力于提高葡萄牙民眾的數字技能。
數字技能是人們充分行使公民權利的關鍵,也是滿足日益數字化的社會需求的重要手段。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變革時代,這樣的變革會影響所有人,而數字賦權是在變革時代實現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鍵。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全面認識人們的需求,并努力培養其技能,通過數字技術構建平等和多元化社會。
在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社會經濟的數字化轉型面臨諸多挑戰,但葡萄牙正在采取前沿措施,通過培訓項目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讓任何人掉隊。葡萄牙《2030年國家數字能力倡議》( INCoDe.2030 )是一項綜合性公共政策行動計劃,致力于提高葡萄牙民眾的數字技能,并將葡萄牙的數字能力提升至歐洲先進水平。
葡萄牙INCoDe.2030行動計劃旨在提高葡萄牙民眾的數字技能。
數字包容和數字素養是數字化發展的起點,貫穿整個教育旅程,從幼兒教育到中小學教育,再到幫助學生獲得高級數字化崗位的高等專業教育。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數字包容并提高數字素養,為所有人創造機會。因此,從小接觸互聯網的年輕人必須通過適當的培訓獲得必要的數字技能,從而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競爭力。在此背景下,我們啟動了華為的SmartBus項目,從葡萄牙北部開到南部,通過互動性強、有趣的培訓課程,提高兒童對正確和安全使用ICT的意識。
然而,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是INCoDe.2030面臨一個主要挑戰。我們希望通過各種學習方法和資源,增強學生和教師的能力。我們的目標是確保教學成果,培養數字素養,從而促進包容。
推動性別平等
INCoDe.2030倡議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推動性別平等,以吸引更多女性參與數字世界。為了達成這一目標,INCoDe.2030需要確保人們能夠獲取數字內容和信息,并在獲得教育、職業培訓、就業前景和數字技能方面享有平等的機會。為了提高女性對技術的興趣,INCoDe.2030已經與伙伴合作開展了一些項目,如一日工程師( Engineers for a Day )、我要數字化( I am Digital )、技能提升( Upskill )和華為未來種子2.0獎學金計劃。INCoDe.2030組織各種活動,其目的是提高女性對她們可獲得的機會和工作類型的認識。
SmartBus培訓通過互動性強、有趣的培訓課程,提高兒童對正確和安全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的認識。
技術領域傳統上由男性主導。對于性別的刻板印象往往從童年開始,并在社會上普遍存在。這會讓女童和年輕女性遠離技術,而這一趨勢會也會反映在隨后的勞動力市場上。女性在技術領域擁有與男性相同的潛力,我們必須從中小學開始消除數字領域的性別刻板印象,并將這種努力延續至高等教育階段,這樣才能完全消除偏見。
幫助年輕女性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業也很重要,因為一個人熱愛的領域并不總是顯而易見的。關鍵是要盡早認識到這點,這樣市場才能率先承認ICT職業的價值,從而鼓勵女性接受技術培訓。企業在吸引更多女性進入這個競爭激烈且仍由男性主導的行業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數字化轉型的加速使得對基本數字技能的需求更為普遍,并為所有人都提供了更多機會。
我們不能讓不平等現象在新的數字時代繼續加深。數字技術必須推動男女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而只有在一個更加包容、公平和多元化的社會中才能實現這點。
提升上網安全
投資于數字賦權還可以提升互聯網使用安全。例如,這可以幫助人們提升能力,預測和預防可能對人們生活產生不可逆影響的威脅或欺詐。
我們知道,我們還需繼續努力來保護社會中的低齡和弱勢群體。他們剛剛加入數字世界,還不了解其中的風險。這是一個公民賦權和預防風險的過程,事關保護公民的政策和法規。歐洲在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同時,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堅實的進展。
可持續社會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葡萄牙正在采取前沿措施,通過培訓吸引和留住人才,不讓任何人掉隊。
科技公司如何與小漁村攜手拯救瀕臨滅絕的物種
這是一個通過不可思議的合作應對入侵物種的故事,講述了在挪威最北部的一個小漁村,技術人員如何和當地志愿者合作共同阻止一場潛在的生物多樣性災難。


貝勒沃格(Berlev?g)是挪威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只有1000名居民,無論是在挪威國內還是國外,都很少有人關注這個地方。21世紀初,當地一個流行男團的全國巡演曾讓貝勒沃格通過一部紀錄片短暫成名。但在那之后,很少有人看到或聽到這個沿海小城的消息。
貝勒沃格位于挪威這個狹長國家的一個遙遠的角落,毗鄰巴倫支海,靠近北極,當地的天氣不可預測且十分惡劣。夏天,惡劣的天氣與永晝共存。冬天,極夜長達三個月,極光環繞,馴鹿在山坡上吃草。這里是土著薩米人的家鄉。貝勒沃格是一個什么都沒有,又什么都有的地方。就像挪威海岸線上許多其他小漁村一樣,貝勒沃格居民思想開放、熱情好客、待人友善,會熱情接待到訪的客人。
最重要的是,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
如今,這個原本平靜的城市正面臨著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在20世紀60年代,蘇聯當局希望將其漁業從東部擴展到西部。他們的方案是引入太平洋粉鮭(又稱駝背大馬哈魚)。與更廣為人知的大西洋鮭(俗稱三文魚)相比,這種魚在很多方面都很像維克多·雨果筆下的人物——巴黎圣母院的鐘樓怪人,但沒那么友好。在過去的幾年里,跨境遷徙的駝背大馬哈魚數量一直在增加,這給當地人和自然環境都帶來了挑戰。
駝背大馬哈魚來源于太平洋,并不是挪威的本地物種。駝背大馬哈魚比它們生活在大西洋的“遠方表親”更具侵略性,現在正快速占領河流,給大西洋鮭的繁殖帶來了挑戰,因為大西洋鮭通常在淺淺的河水中產卵。大西洋鮭屬于挪威政府認定的瀕危物種,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會遭到滅絕。
幸運的是,新技術可能會拯救它們。
解決方案的誕生
2021年3月,由當地獵人和漁民組成的貝勒沃格狩獵和垂釣協會(BJFF)與華為建立了合作關系,雙方將共同保護斯托爾瓦河中的大西洋鮭。斯托爾瓦河位于貝勒沃格中心附近,風景秀麗。他們最初的目標是利用水下攝像機和AI來識別物種并統計魚類的數量。該項目的第一階段于2021年夏天啟動。
這一階段聚焦開發算法,讓計算機系統能夠識別河流中的本地大西洋鮭和北極紅點鮭,并記錄不速之客駝背大馬哈魚。現在,這一目標已經輕松達到。通過6月下旬到9月采集到的連續視頻和數萬圖片,新開發的算法能夠識別出90%以上的大西洋鮭和駝背大馬哈魚。
我們共同開發了一個解決方案,可能會拯救一個物種,使其免于滅絕。
方案落地
2022年,該項目第二階段啟動。項目組在斯托爾瓦河部署了一個最新的魚類分流系統。這套系統配有一個機械開關裝置,可對通過的魚進行分類。本地大西洋鮭和紅點鮭可以正常通過,而駝背大馬哈魚和人工養殖的三文魚則會被分流到旁邊的水箱之中,以便后續清除。
通過阻止駝背大馬哈魚逆流而上,該項目降低了入侵物種繁殖帶來的風險,也消除了它們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當地精神和獨特合作
除BJFF外,這一項目的其他參與方包括華為挪威、Troll Systems(總部位于博德)和Simula咨詢公司(總部位于奧斯陸)。華為主導方案架構設計,并提供昇騰計算平臺。Troll Systems負責開發、生產所需裝置,并牽頭相關實地測試。Simula咨詢公司的研究小組開發了用于識別駝背大馬哈魚的AI系統。
2022年6月,項目人員在斯托爾瓦河正式部署了第一個魚類分流系統。盡管2023年才會看到最大規模的駝背大馬哈魚入侵(其繁殖周期為兩年),但該系統已經捕捉到了一些駝背大馬哈魚,證明其卓有成效。到2023年,入侵的駝背大馬哈魚的數量將大幅增加。權威生物學家預計,超過百萬駝背大馬哈魚將游向挪威河流。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對于我們貝勒沃格人來說,這個項目展示了普通人如何與大型科技公司合作,以解決真正的挑戰。我們共同開發了解決方案,可能會拯救一個物種,使其免于滅絕。我們對這個方案有信心,希望能夠得到支持,幫助我們拯救當地河流,防止不速之客破壞當地的生活方式。
打破沉默
智利:自然守衛者傳遞森林的信息
森林退化和氣候變化給智利納韋爾布塔山脈的生態保護(包括對瀕臨滅絕的達爾文狐的保護)帶來了重大挑戰,但現在希望已經來臨。


僅存
1,000只
左右達爾文狐隨著土地利用不斷變化,森林退化和氣候變化給智利納韋爾布塔山脈的生態保護(包括對瀕臨滅絕的達爾文狐的保護,人們認為現在僅有1000只達爾文狐幸存)帶來了重大挑戰。
僅存
1,000只
左右達爾文狐那么,應該通過聲音收集什么信息?是否有新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快速分析復雜的數據集,并評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退化情況?
在沒有研究人員、森林管理人員或護林員團隊的情況下,是否有可能監測、了解并提升森林保護管理的決策?
這些是我們在制定森林保護管理計劃和開展有效決策所需的研究時提出的幾個基本問題。安裝設備和安排訓練有素的人員在森林中跋涉成本很高,監測效率也會受到時間的限制,這影響了對森林中生物和生物物理進程的長期監測。
不出所料,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跨學科合作。遙感裝置不斷發展,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正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生態和保護研究。
在有無線網絡的情況下,自然守衛者系統可以基于環境聲音和動物的聲音進行分析,反映森林生態的整體健康狀況。
24/7
數據自動上傳至云平臺迫切需要智慧監測方案
許多生態和物種,包括智利極度瀕危的達爾文狐,對人類活動高度敏感,需要嚴謹規劃和研究人員的短期監測。人們對低成本、自動化的解決方案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些解決方案可以長期提供自供電的智能監測,并將通過智慧設備收集的數據上傳到云端。這些設備可以全天候記錄圖像或聲音,并自動將信息上傳到云端供AI進行分析,可以為實驗室或森林實地管理團隊的研究人員提供寶貴的數據。
在有無線網絡的情況下,自然守衛者系統可以基于環境聲音和動物的聲音進行分析,反映森林生態的整體健康狀況。
全天候
數據自動上傳至云平臺在智利中南部沿海的納韋爾布塔山脈等大片連續地區部署聲學監測設備,可以對偏遠或不宜居的森林生態的保護帶來極大的益處。考慮到諸如植被、地形和天氣條件等大量復雜的野外條件,如何實現聲音檢測設備(捕捉環境和難以跟蹤物種的聲音)的最佳性能是研究人員面臨的重大挑戰。
近期,人們開始利用遙感技術,來研究生活在智利南部森林中難以發現的達爾文狐。這一項目受到了RFCx開發的自然守衛者方案的啟發。該方案通過配有天線和麥克風的太陽能設備,將信息直接傳遞到云平臺供AI分析。自2020年12月以來,這些創新設備已在智利部署。在這之前,智利非政府組織Etica en los Bosques與RFCx和華為合作,通過華為提供的云解決方案,監測納韋爾布塔山脈的達爾文狐和其他物種。
綜合這些優勢,自然守衛者可大大加強基于聲學和遙感技術的森林保護和管理決策,降低監測物種種群和生態健康的成本,并使監測變得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