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浩老師個頭不高,長相斯文,戴一副眼鏡,常年穿黑灰兩色,臉上總是笑瞇瞇的。單看外表,你很難相信他已經快到“知天命”的年紀了(如圖1)。他笑著說,大概是經常和學生在一起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所以“多巴胺和內啡肽”供給充足,這是“最好的醫美”。
圖1 李一浩,鄭州輕工業大學副教授,華為首批教師開發者布道師
李老師來自鄭州輕工業大學,是華為首批認證的29名“教師開發者布道師”之一,他的學生楊陽也是首批被認證的“學生開發者布道師”。李老師創立的“梅科爾(Maker)工作室”,十幾年間從最初的5人團隊變成近3000人的跨學校、跨專業的學生社團,得獎無數。
“李一浩老師是華為云同事推薦的。”華為開發者布道師計劃負責人陳劍說:“同事說這個老師值得關注,他們團隊連續多年基于華為云技術能力開發創新應用,在各類大賽中多次獲獎,還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展示了相關的應用作品。”
一路走來,為什么選擇華為技術作為學生的技能發展方向?如何看待華為開發者布道師項目?我們在八月底的鄭州與他相約,敞懷暢聊,希望能看清團隊背后的動力。
我想讓我的學生有議價權
2013年,李老師博士畢業后,回到家鄉任教。在某次招聘會上看到的一幕,給他帶來很大的觸動。
“一個學生提了薪資要求,但HR說:你們在大學里面學不到什么東西,你到公司里,我們還要給你培訓進修,你有什么資格向我們提要求?”
“坦率說,我們二本院校學生的素質模型和雙一流高校相比是有差距的。但中國985、211的院校才100多所,雙非院校則有3000多所。我就想,我們能不能做一個工作室,把企業需求和最新技術結合起來,開發一些小的創新型項目,把動手能力和項目實踐結合起來,這樣培養出來的一定是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人才。”
“作為一個老師,我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好找工作、找好工作。”梅科爾工作室由此誕生(如圖2)。李老師把學校發給他的10萬元博士基金投進來,帶領學生從零開始。資金不足的時候,他甚至和學生一起去撿廢品賣。說到此,他和我們分享了一樁趣事:“有一次好不容易申請了一個臺式鉆床,但我們沒有合適的桌子放機器。剛好學校附近有一個建筑工地,我就帶著學生去那邊幫他們搬磚,然后對方送我們一些磚和材料,大家一起砌了一個臺子,特別結實。” 他笑著說“這多有意思、多好玩!”
圖2 梅科爾工作室的學生在一起
工作室早期的學生是李老師到學校食堂門口“忽悠”來的。“食堂門口一是人多,二是男女比例比較均衡。我對學生說,我免費給你們上三門課,你們來聽,覺得好就可以留下。”
一開始“忽悠”到的40個人,最終剩下了5個,并成為工作室的核心人員。今天,梅科爾工作室吸引了更多院系的學生,甚至形成了幾千人的規模,而課程內容和項目也大大豐富起來,從最初的三門課,到現在的10個大組30門課,覆蓋3D打印技術、軟體機器人創新、人工智能應用、機器人系統集成、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及新能源等領域。
華為生態“全家桶”,是決定轉向的主要原因
“我們進入真正的高速發展期是2019年。那一年,我們決定全面轉向華為生態,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正確的決定。”
工作室一開始不溫不火,學生能力參差不齊,流動性大,技術方向也搖擺不定。李老師堅信,長遠來看,工作室應該聚焦于軟硬件結合的項目。探索初期,他們廣泛試用了市場上多個產品。他形象地比喻道:“A廠家的云就像是一個高效的微波爐,僅作為一個強大的工具,讓成熟的公司把自己的數據和需求遷移至云端。而B廠家的云則更像是為開發者量身定制的廚房,讓開發者能夠直接上手烹飪。但后期,開發者可能會面臨一個問題:當項目規模擴大,需要遷移到更適合自身發展的平臺時,如何確保平穩過渡?”
“對學生來說,他們缺乏成熟的技術開發規范經驗,需要外部的指導和扶持,最好是在一個平臺上從創意到產品落地、展示都能一條龍推進。我們嘗試過很多產品,要么是開發門檻太高,生態封閉,要么就是形成不了閉環。這個事情困擾了我們很長的時間。”
2019年,鴻蒙操作系統的橫空出世吸引了梅科爾工作室的注意。李老師關注到了HarmonyOS和OpenHarmony操作系統,看到了能夠實現產品和商業落地的可能性。當年6月,工作室決定放棄之前的開發套件,全面轉向華為生態,所有在做的項目,也改用華為的技術重新做一遍。
“首選的是華為云。它有很多在線課程,還有很多針對開發者的免費代金券。我們每天輪流搶券,攢夠了再用來做項目。后來我們又接觸到潤和、小熊派等。開發的板子不夠用,我們就辦理了順豐的季卡,一個人調試完再寄給另外一個人,就這樣像滾雪球似地吸引了很多人。”
目前,梅科爾工作室已在鴻蒙、海思、華為云、昇騰及鯤鵬等多個技術平臺的支持下,針對醫療大健康、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開發了諸多創新項目。同時還積極參與華為云沃土云創計劃、華為云開發者社區組織HCDG(Huawei Cloud Developer Group)及昇騰AI人才加速發展計劃在內的多項校企合作項目。工作室的研發成果已榮獲十多項昇騰與鯤鵬技術認證,并與華為合作推進ICT學院項目。華為全聯接大會2024期間,他們的“一站式地下電纜巡檢系統”項目還受邀進行了現場展示(如圖3)。
圖3 梅科爾工作室獲邀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4上展示
堅持做,我們總有一天會被看見
談及工作室同學取得的成績,李老師如數家珍:2021年,工作室一共榮獲省級及以上獎項400余項;2024年,這一數字飆升至900余項。在全國普通高校競賽的比拼中,鄭州輕工業大學連續四年位于河南省第二。
“同學們學完就去參加比賽,目的不是拿獎金,而是借此機會去檢驗我們的項目做得怎么樣,學生們的能力是否適合未來企業的需求模型。”
李老師坦率地表示,“學生們在這里學習、做項目,以后他們參加比賽、考研甚至就業,也可以借助這些經驗,這就是工作室帶給同學們的價值。”
他和我們分享了兩個故事。
“有位學生,主修食品科學工程,他不是計算機專業出身,但對鴻蒙系統有濃厚興趣。我們就建議他往‘白酒監測方向’發展,通過視覺和圖像識別系統對白酒釀造過程中的雜質進行識別和檢測。我相信,這個學生將來有可能成為食品行業領域最懂技術的人。”
“有一位女生很喜歡收養流浪貓,就做了一個流浪貓的監測系統。她考研報考的是河南農業大學獸醫方向,導師非常喜歡她的項目,說這么多年終于找到了一個懂技術的學生。”
“我經常對學生們說,大家堅持做,我們總有一天會被看見。”說到此,李老師的表情嚴肅起來,“所以我很高興看到華為開發者布道師項目,我們不但被看見了,我們做的事情,還可以在更大的層面產生價值。”
“我們以前的課程僅僅局限在單一學校,現在通過布道師項目,可以和其他高校、企業打通,讓具備講授能力和華為開發者技術的人去輻射、影響和聯結更多人,讓知識、技術和經驗流動起來,那我們這個生態圈里的學生會在市場上更受歡迎,更有競爭力。”
吵贏架,也是一種能力
8月份正值暑假,梅科爾工作室卻有140多名學生自愿留在這里繼續做項目,他們說:“在工作室,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學到想學的知識。”
李老師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差異化課程,靈活設立組別,從大一的基礎在線課程學習、認證考試,到逐步深入的項目實踐(如圖4)。工作室甚至模仿企業,對學生進行職級構建,晉級的學生需要述職、做報告,如果沒做好,還有可能被降級。工作室還有財務組、信息收集組等等,讓學生根據興趣充分發揮特長。
圖4 學生們在做項目
“我們還有針對女生特點設立的小組,叫雅典娜組。”李老師興奮地向我們介紹,“一開始是因為我發現女生在小組里被邊緣化,接觸的不是核心內容。我就把所有女生召集起來開會,號召她們選項目成立自己的小組,招募男生打下手。女生很細心,審美更好,她們可以在openEuler、openGauss數據庫、軟件UI設計方面發揮自身特長。”
這么多年輕的學生聚在一起,會不會有矛盾沖突呢?
“那肯定是有。”李老師笑著說,“我有時候還鼓勵他們吵架,去互相辯論,看能否說服對方。能吵贏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工作室有100多個項目在進行,如果項目失敗會怎么樣?面對質疑,李老師很坦然,“失敗是很正常的,但對學生來說,在這里失敗的成本是很低的。挫折教育本該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在學校里經過了嘗試,會避開一個個未來的小坑,進入社會后能少走彎路,以最短的時間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和方向。”
“有人說我們這里是烏托邦,我覺得更是學生在邁入真實社會之前的一個安全緩沖地帶,一個試錯空間。”
一條小魚,也有可能是一條龍
從最初的三門課程五個學生,到如今擁有超過100個項目、惠及數千名學子的綜合性平臺,梅科爾工作室的研究領域拓展至機械、電氣、食品工程,乃至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個領域,覆蓋了學校的諸多專業。
李老師興奮地向我們介紹了工作室當前正在全力推進的一個大項目——構建一條完整的鋰電池焊接生產線。這條生產線涵蓋從原材料篩選、精密焊接、智能碼垛到高效拆卸等全鏈條生產環節,旨在通過高度自動化與智能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
為此,工作室特別成立了七個專項小組,采用承包競標的方式負責生產線的不同模塊,確保每個小組都能充分發揮其專長。這一項目不僅是工作室多年積累的技術實力與項目經驗的全面檢驗,更是工作室成員將所學知識與華為先進技術深度融合、創新應用的實踐。
“這是我們目前最大的一個項目,希望能在一年時間完成。哪怕失敗,也會對整個記錄進行公開,我們想通過這種方法來摸索一種新的方式。”
“未來需要的是多元化、打破專業間壁壘的復合性人才。我們把學科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項目的數量進一步增加,其實就是構成了一個小生態。”
“有一個概念叫生態缸(EcoTank),物理上的生態缸通常指的是一個裝有水、植物、微生物和小型動物的容器,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他們可以自給自足,維持生態平衡。我希望梅科爾工作室能成為一個小型的生態缸。這個小的生態缸可以和其他生態缸產生碰撞,融入更大的生態里面。我的學生可以是這條缸里的一條魚,然后某一天,他可能就一下子游出去,變成一條龍。”
項目介紹
2024年6月,華為正式宣布推出開發者布道師計劃,計劃在未來3年內持續投入,發展包括高校教師、學生和開發者在內的3000名布道師,主要用于推廣鯤鵬、昇騰、鴻蒙、華為云等生態,希望這些優秀的布道師能發揮影響力,互相協作,助力開發者掌握前沿技術,構筑更加繁榮的生態。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4期間,華為又為新晉的30多名老師授證,目前已經有近百名行業優秀人才加入華為“開發者布道師”的行列。
在線客服
個人及家庭產品
熱線:950800(7*24小時)
華為云服務
熱線:4000-955-988|950808
企業服務
熱線:400-822-9999
運營商網絡服務
熱線:40083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