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為根,實踐為魂”,培養千萬數智人才
汪濤
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
華為始終堅信,“技術為根,實戰為魂”,我們致力于構建一個全方位、實戰化的賦能體系,旨在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數智化人才。ICT學院作為華為和高校合作推進人才發展的重要平臺,正攜手共創數智生態的繁榮。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推進華為ICT學院人才發展走深向實。
第一,實戰引領,課程創新。
我們深知,課程是知識的載體,實戰是能力的試金石。ICT學院聚焦22項技術領域,精心打造了85門實戰導向的精品課程。同時,我們積極邀請高校教授如大連理工的馬瑞新老師,攜手共創《系統分析與設計》等國家一流課程,通過華為云平臺與真實項目案例,讓學生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實現從校園到職場的無縫對接。
我們將繼續匯聚全球優質教學資源,賦能全球6000所合作高校,年培養規模突破50萬學生,為行業輸送更多實戰型人才。
第二,產教協同,師資賦能。
教師乃教育之本,是塑造未來之光的工程師。華為依據“工程教育”與“雙師型”教師標準,通過產學合作、國產軟件進課堂、教師訓練營等多種形式,全面提升教師能力。通過ICT學院,全球有超過11000名華為認證教師,他們是培養實戰型人才的生力軍。在新的技術領域,華為也積極探索運用新的教研方式。比如,武漢理工大學與華為合作,聯合七所高校,通過建設“深度學習(Mindspore)虛擬教研室”,不僅跨越地域界限,更在人工智能領域培養出一支支高水平、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我們將繼續以數字化手段賦能教師,年賦能教師人次超過10000,認證教師總數將達到20000名,共同開啟ICT學院的新篇章。
第三,跨界融合,人才共育。
數智化大潮中,跨界融合成為時代趨勢。華為積極推動ICT學院與機械、交通、生物、醫學等傳統及交叉學科的深度融合,將ICT的精髓融入各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具備跨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大連民族大學陳禹丞同學是通信專業學生,通過ICT學院學習昇騰知識,24年跨界考取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AI應用方向研究生。
我們堅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道路,為合作伙伴及客戶輸送百萬開發者,共同構建繁榮的人才生態。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面對未來,讓我們繼續攜手并肩,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思維,共同培養跨領域、復合型的實戰化人才,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不竭動力,推動產業的持續升級,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產教融合,培養未來所需的計算機人才
鄭慶華
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指委主任
大學計算機教指委是在教育部領導下全面推動面向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指導委員會,匯聚了國內數十所高校計算機領域權威專家。大學計算機教指委有一個共同的責任,就是讓計算機的教育成為今天所有大學生的通識教育,就像高等數學、化學、物理、生物這樣的基礎課程一樣,成為每個人的基本素質。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正如剛才汪常務董事所講,怎么讓我們所學的知識和社會的需要、實踐的能力緊密結合?實現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的深度融合,這需要項目、平臺、資源、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光靠大學做不到,光靠企業做不成,需要兩者相向而行、相互賦能。華為一直在探索,如何跟高校合作,共同開啟計算機基礎設施、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的普及化教育,所以,大學計算機教指委有幸和華為在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培養導師以及共同搭建實踐平臺方面開啟了合作的新篇章,這有利于探索我們國家自立自強、自主可控的計算機生態系統,ICT生態系統的打造,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實踐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通過這種合作,我們不僅實現了更大規模、更加廣泛、更加深入的計算機普及教育、計算機能力素質培養,也開發編著了一批與時代相適應的計算機類的基礎教程,并且廣泛地應用在各級各類人才培養、計算機知識的教育和培養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剛才汪常務董事指出的幾個典型例子是雙方合作的典型代表,這樣的例子在很多大學,在非計算機類的專業當中也比比皆是,說明這種方式有很大的可適應、可普及、可推廣的效用。
未來,大學計算機教指委將進一步深入和華為ICT學院的深度合作,我想無論是在教材特別是數字化教材編寫方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改進計算機教學的手段、方法以及資源的表現呈現形式;還是在打造虛實結合、產教融合的試驗平臺方面;或者思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養方面;在未來教師的培訓、培養方面,都可以大有作為。這是一個充滿挑戰也是蘊含機遇的時代,需要產教融合,需要科教融匯,需要虛實結合,需要聯接,需要把各種要素匯聚到一起,這樣才能實現更大、更深、更高的創新。這正是我們大學計算機教指委和華為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為探索培養造就未來需要的計算機人才提供給大學的力所能及的支持。
智能時代下的產教融合新展望
徐曉飛
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家組組長、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副理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十年前,教育部啟動了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按照“政府搭臺、企業支持、高校對接、共建共享,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的發展思路,開啟了產學合作協同育人之路。
十年來,在教育部的領導下,在各位專家、各高校、和眾多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不斷深化合作內涵,拓展合作領域,從最初8家企業、50萬元經費支持,發展到現在2000多家企業與1100多所高校合作,直接投入資金40億元,提供軟硬件平臺及設備價值約240億元。已設立項目10萬余項,教師參與30多萬人次,受益學生數百萬之眾,共同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本項目已列入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指標體系,已成為我國產教融合的閃亮名片。
華為從2017年開始,積極參與本項目。7年來,累計投入實踐資源和經費超過3億元人民幣,共立項近800項,覆蓋200多所本科高校,與教師共建了近百門線上課程、幾十本教材,還孵化了一批國家一流課程和教學成果獎。華為連續多年被教育部和專家組評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優秀合作伙伴”,華為支持的項目獲優秀項目的數量位列第一。
自2024年起,為提高項目的合作質量、成果質量、管理質量,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導下,我們將對本項目的內涵、目標、內容、征集方式、運行模式、認定方法等進行調整,構建“教育部-省市-校企”三級實施體系,并將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深化。同時,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也結合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從3C(Connection,Contents,Collaboration)到3I(Integration,Intelligent,International)轉型的背景,項目也在探索今后發展的新模式、新內容與新方式。
在此,我圍繞著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3I(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談幾點意見:
集成化
為加強項目的組織管理,要強調“集成化”,通過“三級體系、平臺支撐、資源整合、生態集成”,高質量匯聚專家資源、項目資源、高校資源、企業資源、平臺資源、數據資源,塑造產學合作發展新生態。
企業和高校整合優勢資源,以“項目平臺”為支撐,搭建內外部的產教融合集成化平臺與環境,打造自身項目案例庫,以共建共享方式,形成更多優質教學資源與工具。將企業和高校優秀案例通過統一模板、統一接口匯聚集成在“項目平臺”上,形成國家級、省級項目案例庫,做到內容集成、工作流程集成、管理機制集成。未來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平臺”將是一個集信息發布、項目查詢、監控管理、產學對接、服務支撐、數據分析等于一體的綜合化、集成化平臺,支持構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生態體系。
我希望,華為能繼續在產學合作模式、平臺構建、項目實踐與管理等方面成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先進示范。
智能化
當前,大家在開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大模型賦能教育,我們產學合作項目也要強調“大模型,大數據,智能化,學用管,評訓認,增能力”,用大模型和大數據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學、用、管、評”等,高效應用AI開辟產學合作發展新空間。
智能化“學”。依托集成化平臺布局建設一批大模型支撐的項目,形成眾多校企共建特色化教學課程、虛擬化實驗環境的局面,推進大模型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基于大模型,教師可以開發智能化教學資源工具,學生可以開展自主化、個性化學習。
智能化“用”。積極探索AI賦能產學合作的方式和培養運用大模型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以大數據、大模型分析為基礎,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基地與培訓中心,造就一大批產業未來發展需要的掌握大模型與GAI能力的IT創新人才。
智能化“管”。利用大數據、大模型進行項目的統計分析與管理治理。可通過人工智能手段對項目指南等進行初審,及時發現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對項目成果進行智能化查重和統計分析等。
智能化“評”。項目評價也需要智能化,并強調AI賦能能力提升及其評價。要研究制定運用GAI解決問題、進行能力等級認定的標準、培訓與評價方法體系,促進由“重知識”向“重能力”轉變。我們與華為合作正在研究ICT崗位能力評價模型與認證體系,期望能有助于推動AI賦能學生能力的提升與評價。
國際化
教育部在倡導我國數字化教育的“國際化”。產學合作項目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國際化和地域化優勢,以“產學合作,借產出海,一帶一路,共建共享,內外融合,擴大影響”為指引,開展高水平的產學國際合作,構建產學合作發展新格局。
各企業高校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產學合作優質資源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乃至全球開放共享。充分發揮像華為海外ICT學院為代表的大型跨國企業的國際化優勢,與國外高校和企業開展共建課程、共設項目、培訓師資、培訓職業人員、聯合辦學、學分互認等合作,使產教融合的成果與經驗走出海外,擴大項目的國際影響力,為數字化教育與產教融合中國方案的國際化做出標桿示范。
產學合作是推進新工科深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協同育人是培養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創新人才的有效方式;前途光明,大有可為!
面向智能時代的ICT學院3.0
盧廣
華為中國戰略與Marketing部部長
截至2023年底,華為ICT學院合作高校達到2700所,構建起一張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ICT人才生態網絡,學生通過HCIX認證的有19. 6萬,中國作為華為業務的母國,在合作學院數量與質量、認證人數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這一龐大的生態土壤下,已累計產出85門ICT學院專屬課程,45本ICT學院教材,為行業輸送了超過100萬名高素質、高技能的ICT人才,他們正逐步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
回顧過去,華為在ICT領域的探索與貢獻有目共睹。自2013年起,我們啟動了“華為ICT學院”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校企合作項目,旨在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網絡人才。從最初的1.0為行業信息化培養職業人才,到2.0數字化轉型培養數字技能人才,華為ICT學院不斷升級迭代,不僅支撐了華為業務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才的供給步伐;同時也持續地深化產教融合,為人才培養探索了新路徑、新模式。
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的深度融合,華為ICT學院3.0將璀璨起航,秉承“技術為根,實踐為魂”的理念,抓住AI化的變革和趨勢,助力高校培養千萬級別的數智人才,共同推動社會經濟的數字化深度轉型和智能化快速升級。
要實現千萬數智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ICT學院3.0必須勇于探索,關鍵改變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積極運用新型教育手段,教育資源要全部實現數字化,讓教學更簡單。第二,以實戰化為導向,通過模擬真實場景、項目驅動學習等創新方式,讓老師教學內容更實戰;第三,打破傳統專業設置的界限,將ICT學院合作擴展到更多專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從而培養出既具備深厚專業知識,又擁有廣泛視野和跨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我們堅持并發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對準人才培養全流程,助力高校人才發展!
2024年,懷進鵬部長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建設豐富的教學資源,大力發展數字教材、廣泛吸納數字化的教育平臺和工具”。
ICT學院3.0階段,我們會將建設數字化的教學資源放在首要位置,聚合教育專家、高校教學名師、出版社、華為技術專家等多方力量,通過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項目,圍繞基礎軟件、昇騰、鴻蒙、數通、華為云等重點領域,共建數字化教材、課程、實踐案例等資源,并通過華為人才在線、華為ICT大賽、華為布道師計劃等平臺和項目,對外共享,助力高校改革課程內容、開展混合式教學,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華為人才理念中,始終堅持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在ICT學院3.0階段,通過實戰化場景、技能認證及高水平交流平臺三大核心策略,全面賦能萬名教師。提煉實際項目和具體崗位的實際業務場景,選拔實戰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為講師,確保給老師賦能知識貼近實戰。同時,依托華為開發者與職業認證體系,實現高校教師身份向工程師+教師身份的轉變。此外,我們還將舉辦高水平的教育教學研討,搭建教師交流的橋梁,共同推動教育質量的飛躍。
在數智時代,產業融合的加速,要求跨界復合型人才。ICT學院順應趨勢,積極配合高校,從專業方向、學習形式以及能力提升等多個維度培養學生。
從過去傳統專業的培養方案轉變為將信息與通信技術融入到各個專業,實現專業建設的復合;從過去單純的課程學習,發展到課程、競賽和創新有機結合的學習過程,實現學習形式的融合;從過去僅學習專業知識,到培養學生的項目管理、團隊運作等工程實踐能力,實現能力建設的綜合。
我們相信,必須通過跨界融合,轉變學習方式,才能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各個行業,成為各行業所需要的數智人才。
華為37年來對堅持對技術的探索,我們深知“術精于技”,唯有不斷磨礪技能,方能保持產業競爭力。同時,我們堅信“業成于實”,每一項成就都源自腳踏實地的努力與堅持。最后讓我們攜手并進,以實干精神為指引,為千萬智算人才的培養不懈探索,共同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
在線客服
個人及家庭產品
熱線:950800(7*24小時)
華為云服務
熱線:4000-955-988|950808
企業服務
熱線:400-822-9999
運營商網絡服務
熱線:4008302118